歷史上的“會昌中興”,究竟“興”在哪裡?

唐朝,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朝代。在一千多年前,唐朝曾一度成為過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王朝,以至於,當時中東的阿拉伯帝國、歐洲的法蘭克王國,無論在各方面均無法同唐朝,這一強大的東方帝國所比肩。但是,古代王朝似乎很難逃出盛極而衰的怪圈,當“安史之亂”落下帷幕之後,唐朝的國力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而唐朝的歷史為此也進入了中晚唐時期。

歷史上的“會昌中興”,究竟“興”在哪裡?

唐朝的中晚期,唐朝因為受如藩鎮、宦官等因素的干擾,所以,一直處於下坡路。但即便如此,在這一歷史時期,唐朝還是出現了三次中興,即後世所熟知的“元和中興”“會昌中興”與“大中之治”相對於另外兩次中興而言,唐代“會昌中興”的知名度,相對而言要更低一些。這是因為,唐朝的這場中興,總共就維持了六年的時間。但當我們回顧這場僅維持了六年的中興,便能夠發現,“會昌中興”實際上有諸多耐人尋味的細節值得思考。

歷史上的“會昌中興”,究竟“興”在哪裡?

根據史料的記載,“會昌中興”屬於唐武宗時期,由唐武宗與李德裕二人,共同促成的一次中興局面。以至於,因為這場中興,唐武宗與李德裕的組合,也成為了古代君臣相知的一個典範。而我們將歷史放大也能發現,這場中興也十分有助於唐朝革除時弊。那麼,歷史上的“會昌中興”,究竟“興”在哪裡?

歷史上的“會昌中興”,究竟“興”在哪裡?

首先,“會昌中興”最為顯著的一個政治成果,便是北部邊患問題的解決。歷史到了唐武宗在位的時期,唐朝的邊境局勢迎來了鉅變。這是因為,此時的勁敵吐蕃已經逐漸走入了內亂,而北部的回鶻汗國也徹底瓦解。恰在此時,在唐武宗的授意之下,李德裕運籌帷幄最終擊潰了回鶻的殘部。這個舉動,以今人視角來看並沒有什麼,但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意義卻十分重大。

歷史上的“會昌中興”,究竟“興”在哪裡?

因為,回鶻汗國殘部的被平定,使得當時唐朝的國防壓力驟減。並且,直到唐末,北方邊境地區也沒有出現大的軍事威脅。可見,北擊回鶻的舉動,可以說是會昌朝的一個重要舉動。並且,北擊回鶻的舉動,間接也起到了震懾周邊遊牧民族的作用,而此點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

歷史上的“會昌中興”,究竟“興”在哪裡?

其次,“會昌中興”另外的一個閃光點,便在於權威的復振。實際上,自唐憲宗之後,唐朝對藩鎮的影響力,有明顯減弱的跡象。而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同唐憲宗死後,朝廷對藩鎮態度的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就使得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對藩鎮的控制力開始出現減弱的跡象,這也是為何唐武宗一朝出現昭義鎮割據的一個重要原因。要知道,昭義鎮所代表的中原藩鎮,一直以來都被唐朝牢牢控制,而此鎮的叛亂間接所反映的則是唐朝藩鎮體系的鬆動,以及皇帝權威的衰微。

歷史上的“會昌中興”,究竟“興”在哪裡?

這樣的情況下,在唐武宗的支援下李德裕力排眾議,最終斷了昭義鎮世襲割據的苗頭。以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這一舉動,平定昭義鎮軍亂,可以說斷絕了當時許多藩鎮試圖割據的苗頭。並且,對昭義鎮的打擊,還使得唐庭本來已經衰微的權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復振,而此點也就成為了“會昌中興”的一個閃光點。因為,只有權威復振的前提下,皇帝的政令才能得到有效地貫徹。所以,武宗一朝“會昌中興”的根本,還是在於唐武宗遏制住了唐朝衰敗的趨勢,這雖然只有六年的時間,但對於唐朝的歷史來講,還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歷史上的“會昌中興”,究竟“興”在哪裡?

歷史上的“會昌中興”,其“興”主要就在於邊疆的穩定,以及唐庭權威的復振,這也是為什麼史書評價唐武宗“繼元和戡亂之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只不過這場中興太過短命,如果要在維持一定時間,唐朝的起死回生還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