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尚之簡史-明

衣尚之簡史-明

明朝美人圖衣妝

衣尚之簡史-明

明朝服裝側面展示

衣尚之簡史-明

明朝服裝正面展示

明朝時期政權再次迴歸到漢族統治。

初期,大力發展生產力,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國力逐漸強盛,之後開始東征西伐,消除外患,加強多民族政權統一。平定天下之後,為加強皇權集中,打擊殺害功臣,製造了許多明初血案。設立廠衛特務機構代替丞相制度,導致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政,群黨相爭,加上天災外患,成為明朝滅亡隱患。中期,加強外交,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一時。資本轉化促使中國社會進入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狀態。 晚期,政治腐敗,反封建鬥爭興起,農民起義爆發。崇禎皇帝自縊,其餘南明宗室政權被清軍擊敗,明朝政權滅亡。明朝歷經一百多年期間,在服裝款式上受到元朝時期服飾影響很大,比如補子的運用,材料的變化,款式的融合等。

皇帝冕服只在祭天地、宗廟時穿著。天子服式有皮弁服、武弁服、通天冠、燕弁服、常服(戴翼善冠,著盤領窄袖黃色龍袍,系玉帶,著皮鞸),後改服網巾。朝服皆用梁冠,以冠上樑數、所佩帶綬為等級差別標誌。所執笏板也有定製,象牙為上,槐木為下。革帶外面裹以紅或青綾,上綴以玉犀金銀角等,帶束系而不著腰,僅在圓領衫兩脅下用細紐帶貫垂於腰帶上系掛在腰間。職官公服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以袍服紋樣和色彩及腰帶質料定品級,戴硬腳幞頭,官員常服烏紗帽、團領衫,革帶。洪武二十四年,規定職官常服用補子來區分品級,即在袍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上一方繡或織有紋樣的布帛稱為補子。文官補子紋樣為禽類,武官補子紋樣為獸類。紋樣不同,官職級別也不同。

另有賜服之制,在特殊場合特別頒賜。一般在渴陵、大閱、陪祀、監修實錄、開經筵等服用 。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其官品級未到而越級服用,如未至一品的文官而賜服一品的仙鶴服;二是禮節,僅次於袞龍服的尊貴服裝,有蟒服,飛魚服,鬥牛服,其紋樣被視為尊貴的象徵,需賞賜才能服用,其中蟒服最為貴重,飛魚服次之,鬥牛服再次之。

一般男子服飾,大多戴巾帽、方巾、網巾、儒巾、漢巾、軟巾、吏巾、四方平定巾、萬字巾、純陽巾、飄飄巾、包角巾、縑巾等,還有圓帽,斗笠 。小帽又稱六合一統帽,俗稱瓜皮帽。穿直身(亦稱直綴)、襴衫、褲褶、程子衣、大袖袍衫,窄袖對襟衫等。網巾是男子成年的標誌。方巾是一種以黑沙羅製成的四方形便帽,可以摺疊,展開時四角皆方,故名,後明太祖又以“四方平定巾”之名頒示天下,並規定儒士、生員及監生等文職人士所專用。襴衫則為儒士、生員、監生等服用,百姓通常為青布衫褲。

皇后服式有禮服、常服、鞠衣等,戴龍鳳珠翠冠,穿大袖衣、紅羅長裙、紅褙子、霞帔,衣色多為紅色調,衣紋有織金龍鳳紋,冠飾用金玉,有九龍十二鳳,金寶鈿花、牡丹及各種珠玉墜子等。皇后在冊封,謁廟及重大朝會時必須戴鳳冠 。嬪妃及內命婦,其冠飾上的龍鳳數、花釵形狀數量及質料均因等級不同而異,服式有翟衣、大袖、鞠衣、褙子、緣襈襖裙等。普通命妃也稱外命婦,所戴的鳳冠,其上不綴龍鳳,而是綴珠翟、花釵,亦稱鳳冠。禮服主要以鳳冠、霞帔、大袖衫及褙子組成。霞帔的雛形最初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形如兩條綵帶,宋代霞披的面料較為厚實,挺括,上端稍寬,下端略窄,下端的尖角處綴有一枚圓形飾物,稱為帔墜。明代將它用於命婦禮服,並在其色彩和圖案上做了一些明細規定,命婦品級區別即在霞帔的紋樣圖案上。

婦女服式仍以襦裙為主,另有褙子、比甲、馬甲、水田衣、合歡襴等。

褙子有兩種式樣:一是合領、對襟、大袖,為貴婦禮服;二是直領、對襟、小袖,為普通婦女衣著。青年婦女,尤其是北方婦女流行比甲,其胸前襟多用錦繡緣飾,兩邊開衩,是無領對襟,衣長過膝,無袖的外衣;水田衣又名鬥背褡,即用各種零碎布拼綴而成,款式為豎領窄袖長袍;合歡襴又名襴裙,款式為長至膝,由臀部從後向前腹包裹系扎,故名合歡。此外,有裙面料色澤如明媚月光的月華裙,有裙面由一條條細長繡有精美花鳥紋的綢緞組成的鳳尾裙、百褶裙及半臂、披帛、鬱金裙等衣式。

婦女仍纏足,故有名目繁多的小鞋樣式,如外高底、裡高底、杏葉、蓮子、荷花、底兒香等 。

明朝女子禮服色調發生趨向性改變與政權因素也是分不開的。值得一提的是,鳳冠霞帔後來成為民間女子出嫁時的新娘禮服流傳至今。

衣尚之簡史-明

明朝褙子平面展示圖

衣尚之簡史-明

明朝水田衣平面展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