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變美,她們剃掉了眉毛和髮際線,拔掉了每一根睫毛

美麗是人類永恆的追求,無論身處哪個年代,人們總是絞盡腦汁的創造美的事物,重新整理美的定義。

比如今天,我們喜歡濃密捲翹的睫毛,烏黑亮麗的頭髮,唇紅齒白眼帶星河的樣貌,甚至很多人不惜重金將自己打造成這個模樣。

而在中世紀,人們的審美與今天有些截然不同的風格。

圓潤的額頭是他們對美的定義。

為了變美,她們剃掉了眉毛和髮際線,拔掉了每一根睫毛

在今天你在看一個人的時候,第一眼會看她的眼睛、鼻子或者嘴唇,但在當時,人們將額頭視為臉部的中心點,為了凸顯前額,女孩們想盡了辦法。

其中剃掉眉毛,拔掉睫毛是最常用的方法,更有甚者剃掉自己的髮際線,來達到光滑無毛的鵝蛋臉的標準。

高發髻線,露出飽滿的額頭,當時最流行的髮型。

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的標準審美體現,沒有睫毛和眉毛,露出廣額,溫婉一笑。

為了變美,她們剃掉了眉毛和髮際線,拔掉了每一根睫毛

蒙娜麗莎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審美,宗教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實不難發現,歐洲歷史中,宗教一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一度主導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那麼大眾審美,自然也難逃掌控。

女孩的眉毛和睫毛過於濃密,尤其是黑色眉毛,在中世紀會被判定為女巫,遭受火刑處決。

為了防止眉毛生長,她們會在眉毛上抹核桃油或者醋,雖然用醋,是一種很傷害面板的行為。

就算到了後來,濃密的眉毛和睫毛,也會被認定為是粗鄙不堪,缺乏教養的外貌特徵。

所以大家都是一張慘白的臉,眉毛少之又少,睫毛更是一根沒有,整張臉上突出一個圓潤的腦門,越寡淡越美麗。

為了變美,她們剃掉了眉毛和髮際線,拔掉了每一根睫毛

為了能夠脫毛,中世紀女性可謂是絞盡腦汁。

這時候有人肯定會問,為什麼不用刮毛刀?

能用上刀的人,肯定非富即貴。

而普通的刀具無論是鋒利程度和便捷程度都很差,試想自己拿著一把沉甸甸還沒有開刃的刀,在臉上刮眉毛,累不累?難不難?

倒不如直接硬薅。

為了變美,她們剃掉了眉毛和髮際線,拔掉了每一根睫毛

簡單就是美

所以很多平民女子都是忍著痛薅眉毛,那酸爽,堪比男生薅鼻毛。

文藝復興的到來,給女生帶來了神奇的脫毛劑,但是由於技術有限,脫毛劑都是具有腐蝕性的化學物質,還不如直接硬薅來的安全。

達芬奇的另一幅畫《抱銀鼠的女子》,是一幅能夠體現文藝復興時期,女性審美的代表性畫作。

為了變美,她們剃掉了眉毛和髮際線,拔掉了每一根睫毛

抱貂的女郎

圖中的女子塞西莉亞·加拉拉尼,是米蘭公爵最受寵幸的一個情人。

雖然她不是貴族出身,畫中的衣服也很簡約,但是她身上的藍色衣服很昂貴,染料提取自一種稀有礦物質。

同時為了凸顯額頭,她挽了一個十分整潔的中分發髻,並且裹上富人才會佩戴的輕盈薄紗,薄紗上還有一條金線,和一個黑色髮帶。

這是當時最流行的裝扮。

到了17世紀,受文藝復興的影響,歐洲審美又有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

捲髮成為新流行,男女老少都給自己戴上了大波浪假髮套。

大家也不必驚奇,畢竟就連高跟鞋,都是男人穿的。

為了變美,她們剃掉了眉毛和髮際線,拔掉了每一根睫毛

牛頓的捲髮

相比之前的寡淡風,大家開始“浮誇”起來,不僅服裝造型越來越繁瑣誇張(但是很好看哈哈),連眉毛也變得十分狂野。

曾經的過度拔眉,導致大家又開始珍惜起眉毛,很多上流社會的女子,流行用動物皮毛製作成假眉毛,經過修剪後貼在額頭上。

不得不說,人類在追求美這件事上,真是窮盡全力的尋找新突破。

但也難怪,對於美的迷戀,是人類難以剝離的基因,欣賞美的事物,也是令人愉悅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