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尚一座山一世留名

歷史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雪竇山中峰就有茶的栽培,民間有製茶的“茶棧”,即茶廠。 縣吏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茶葉,作為進身的階梯。 茶葉與絲綢成為唐皇朝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 茶葉在國際上不斷贏得聲譽。 尤其雪竇山茶的清口、清香、清涼和清心都是妙不可言的, 自然它成為招待賓客的上品。 雪竇山茶從無到有,從一塊茶地發展到如今幾萬畝茶場;從幾兩茶葉,發展到現在出口幾千噸,確是很了不起的。 但是,只有時間老人知道“雪竇山茶”發展之艱難。

一個和尚一座山一世留名

說起雪竇山茶,民間流傳是布袋和尚的功勞。 傳說,布袋和尚將修道成仙。 一天,他走進杭州靈隱寺,想與師父又是朋友的方丈敘談一番。 那方丈已經升為仙界超脫凡塵。 以為布袋和尚仍然四出化齋, 沒有多少長進, 所以, 很小看他, 坐著愛理不理的。 布袋和尚笑道:“師父,功夫有深淺,佛法有高低,你如今還食人間煙火,不管對那個人,應當平等相待啊! ”方丈仍然一味念著他的佛經,不予理睬,布袋和尚雖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但他也有點生氣,脫罷袈裟,抓過桌上的蒲扇扇了起來。 然後,靜坐那裡,也念起他的“阿彌陀佛”。

方丈見他靜了下來,睜開那雙柔和的眼睛問道: “聽說你四出雲遊,袋裡化來了不少東西。 請問,你袋裡都裝了些什麼,能不能抖索出來給我看看? ”

布袋和尚取過他的布袋, 毫無保留地將所有東西都抖落於地,讓對方觀看。方丈看畢道:“你啊,你啊,袋裡果然東西不少。

一個和尚一座山一世留名

可是……”布袋和尚連忙打坐,覺得佛家以寬鬆、寬容、慈悲、謙和為本,便追問道:“師父,你倒快跟我說說,我還缺些什麼呢? ”

方丈說:“你缺少提神生津、清香怯病的東西,要知道,這可是人世間不可少的啊! ”說罷,他從抽屜裡取出一包東西,放在碗裡衝上熱水,遞給布袋和尚:“嚐嚐,你袋裡有沒有? ”

布袋和尚接過碗,仔細品味,清香直衝心肺,覺得腦清目明,五臟六腑迴盪。詢問道:“師父,不知此是何物?可否賜教與我? ”

方丈道: “此物源於峨眉山頂, 生長天台山谷, 採摘天目山峰,名為雲霧山茶耶! ”

布袋和尚已通佛道,善懂靈性,經方丈指點,方知世間有此等異物。 他朝對方施禮,背起布袋,走出寺院大門。

布袋和尚離開靈隱寺,前往峨眉山,來到五臺山,直抵天目山,到達天台山,回到溪口雪竇山。 從袋裡取出化齋來的各類茶種,放在地上,口唸:“阿彌陀佛。 ”他喝了口清水後,將茶種裝入袋裡,緩緩地朝雪竇山峰走去。 沒到主峰,在東岙山邊看見一對夫婦正在砍柴,布袋和尚走到那個男子旁邊問道:“施主哇,你砍這麼多柴何用? 燒得了嗎? ”

那男子回答說: “這點柴算多嗎? 我們天天要砍這麼多柴,挑到市上出賣。 一天下來,連鬥米也賺不到呢! ”

布袋和尚道:“那你別砍柴出賣了。 ”

男子嘆息道:“唉,我哪裡喜歡砍柴出賣呢,實在是日子過不去才走這條路啊! 你叫我不要砍柴,想叫我活活餓死嗎? ”

布袋和尚道: “我給你一樣東西,你拿去將它種活,到時候,你不但不會餓死,還能賺到許多許多的錢呢! ”

男子不太相信, 他的妻子走過來, 接過布袋和尚手裡的茶苗, 笑道: “這幾顆小樹苗能賺多少錢啊? 師父, 你不要騙我們了。 ”

布袋和尚道:“你們不妨試試,到時候就信我的話了。 ”

男子道:“師父,你是哪個寺廟的,看來挺面熟的。 ”

布袋和尚回答道:“我的小名叫契此,喊我‘長汀子’好了! ”

男子聽說,才知是佛法無邊的“彌勒佛菩薩”。 他拉過妻子,夫妻倆當即跪拜在地。 那男子道:“啊呀,你就是‘布袋和尚’,阿彌陀佛! 怪不得好面熟哇。 我們聽你的,我們不再砍柴賣了,你給茶苗,你放心,我們一定種活它。 ”

布袋和尚邊交給茶苗邊說: “趨利求名空自忙, 利名二字陷大坑;疾須返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王。 ”

然後,布袋和尚朝四明山主峰走去,他走走停停,停停念念,回頭朝這對夫妻倆瞧瞧,口中念道:

“……種啊種,刨啊刨;鏟啊鏟,澆啊澆;鋤啊鋤,草啊草;採啊採,炒啊炒;焙啊焙,泡啊泡……”夫妻倆按照布袋子和尚交代的方法,在山上開墾一片平地,將茶苗種在上面。 他們不停地種植、鏟地、鬆土、鋤草。 不到三年,整片地上盡是茂盛的茶樹。 每當春季,夫妻倆將茶葉採下,進行炒、焙,製成乾燥的葉片,拿到街上出售,賺回許多銀子。 他們再也沒有見到布袋和尚。 只是每當茶樹生蟲、無法對付時,雪竇山上便起霧,整片茶地被霧水浸透,蟲被殺死。 他們認定這是布袋和尚施的佛法。 因此,在霧水挺濃或茶葉豐收的時刻,他們便在茶地邊放上供品,口唸:“阿彌陀佛! ”表示對布袋和尚的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