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我只有選擇接受它的降臨別無他法《降臨》

當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我只有選擇接受它的降臨別無他法《降臨》

剛開始看的時候還以為只是部外星科幻片或者災難片,提心吊膽地看,一直看到三分之二才恍恍惚惚覺得其實是科幻片包裝下的劇情片。正巧這學期學了語言學概論,翻譯外星人語言那段裡提出的理論很有意思,修習不同的語言是否會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呢?以為時間線是女主孩子去世—被軍隊找去—和外星人溝通—看到自己的過去—結識男主,直到最後快結尾的時候,因為沒戴眼鏡而全程趴在前座後背上的同伴靠下來輕輕地說“那她活著不是很痛苦的啊”,配合結尾緩緩升起的字幕,瞬間恍然大悟,原來正確的順序是女主和外星人溝通,在過程中預見自己的未來,卻依舊和男主結婚生下孩子。最後的畫外音看得一怔一怔有些淚目,與影片裡很感動的一句話呼應了,大意是 即使知道結局,我仍選擇擁抱每一個瞬間。

當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我只有選擇接受它的降臨別無他法《降臨》

故事剛開始是一個牛逼哄哄滴語言學家,經歷一段幻覺後去教室講課,那麼大一個禮堂十幾個學生……估計是午飯便當不加肉的臨時演員,沒講幾句一個跑龍套的說讓女豬腳看看新聞,於是呢故事正式開始……首先兩架飛機從窗外風箏般飄過,然後呢一個黑漆漆的國防部官員,擺著一張欠揍的臭臉進來了,說一共降落了12個外星大年糕,跟《聖經》裡的十二使徒記載相符合,談話過程唧唧歪歪,沒幾句正經話,估計這個編劇小學畢業。而且國防部那麼大一個高官只跟了一個隨從,我想呢這也說得過去,畢竟處於歪星人入侵嘛,人員緊缺,說得通。

當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我只有選擇接受它的降臨別無他法《降臨》

溝通是困難的,即便對於同一物種來說,溝通也是困難的,想想你日常中跟人們的種種誤會與矛盾有多少是因為溝通不暢。因為語言首先就不能確切表達你的想法。當語言不通時那就會造成資訊的誤解甚至是災難。在電影中有幾處在為之後的情節作暗示,比如袋鼠kangaroo一詞的來歷就是白人不懂的當地土人的語言造成的誤會,而這個誤會竟然沿用至今。還有最明顯的就是,伊恩(Ian)給這兩個外星生物取的名字:阿伯特(Abbott)和卡斯特羅(Costello)。這兩個名字出自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喜劇電視節目《阿伯特和卡斯特羅》,這兩個演員有一個經典段子叫做《Who’s on first》,這個段子圍繞這樣一句話形成衝突:Who‘s on first, What’s on second, and I don‘t know is on third。但是這裡的Who、What、I don’t know實際是三個人的名字,由此造成了交流上的誤解笑料百出。有一個童話故事說的是三隻小豬氣死狼也是這種語言戲謔的絕妙詮釋。在漢語文化裡,則跟馬三立的經典相聲《逗你玩》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我只有選擇接受它的降臨別無他法《降臨》

而在故事層面,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就是本片無疑很好地保留了原著的神髓——非線性時間與積極宿命論,對這一主題的闡述非常簡潔而直觀,且充滿細節,如爆炸那場戲中對於將死之七肢桶的猶豫用寥寥數筆展現出來,頗有回味。而在原著的基礎上,本片進一步嘗試拓寬原著所較少涉及的內容——現代社會中因缺乏交流而導致的誤解、猜忌與隔閡,這一主題以軍事博弈這種極具戲劇性的方式表現了出來,彌補了原著在後半段缺少戲劇衝突的缺陷,在滿足商業上的需要的同時也與主線故事相協調,頗具《超時空接觸》之遺風。唯一的遺憾在於處理這種衝突時附上了一定的美國主觀視角和由此而來對中國的刻板偏見,即使這是在製造反派方面最為合理且廉價的選擇,但最終造成了一種與全片整體基調不符的輕率氣氛。

當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我只有選擇接受它的降臨別無他法《降臨》

整個外星降臨的包裝設計有古老的莊重感,音樂就像千年前隆重的祭祖儀式。整個授課過程神秘感和疏離感做的很好,與教育女兒的片段相呼應,將學習的感受成功的部分影像化,重溫認識全新事物的感覺。在交流學習過程中,設計感覺不理想的地方是女主與七爪怪直接面對面交流的部分,太像神棍的感覺。用字幕的形式來交代資訊,而且會出現一個圖形文字表達一個詞的情況,這打破了原有的疏離感,以及之前著重強調的外星文字的複雜和優越性。為了彌補神秘和疏離感,加入了不少的女主進入飛船適應的過程,但其實不是很好的解決辦法。雖然這段確實很難直接的向觀眾表達出想表達的資訊,但這是一個揭示全篇設計的地方,感覺處理真的有些草率。

當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我只有選擇接受它的降臨別無他法《降臨》

片中中國的形象十分令人不適。片中的中國一直扮演著一個不願意接受未知文化,不願意交流合作,動輒訴諸武力的國家,因而實際上是電影中最大矛盾的策動者。而美國人則扮演著支援科學,支援理性,支援交流的鴿派角色。雖然我可以跳出來看這個問題,也理解隨著時代形勢的變化中國自然而然會更多地取代俄羅斯作為假想敵和“危險的野蠻人”的角色出現在美國電影中,不過我必須說我確實也不喜歡這樣。電影中中國這種傲慢而拒絕溝通的姿態,我一直認為更像是美國人會做的事情。而最後AA靠一口蹩腳中文以“亡妻託夢”為由說服“上級都說服不了我”的中國將軍,則是一個讓我內心只有WTF的刻板印象。對於中國元素出現而作為反面角色或者負面角色我並不反感,但隨便謅個角色然後硬套上中國的名號,則會讓人覺得被無腦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