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往事之中道亭訪古

原創文章 轉載請聯絡

中道亭,乃興寧城與長樂城之中間之地也,今在新陂鎮先聲村中道山(亦稱黃土嶺)上。

清。郝玉麟《廣東通志》:中道亭,在興寧縣西十五里,明隆慶二年,副使張承宏建。距今四百五十二年。

《大明一統志》:中道山,在長樂城東北十五里,為往興寧適中之地。

興寧往事之中道亭訪古

上山之路早已斷絕,於衛星圖中找出一條直貫山脊的防火帶,我撥開荊棘艱難而上。之所以執著於尋找中道亭,是因為宋朝名相李綱曾經寫過一首詩,卻是引起了千年爭論,宋朝王象之《輿地紀勝》中這樣記載:

題黃土鋪

深入循梅嶂癘鄉,

煙雲浮動日蒼涼。

連年踏破嶺東土,

賴有仙翁肘後方。

(注:肘後方全稱《肘後備急方》,相傳為晉葛洪所著的古典醫書。)

但在興寧明以後的縣誌中記述卻又有不同:

過黃牛嶺

深入循梅嶂癘鄉,

煙雲浮動日蒼黃。

連年踏遍嶺南土,

賴有仙翁肘後方。

這是李綱被貶瓊州後,父子遇赦還鄉途經興寧所作的一首七絕,興邑人胡曔經多方考證後認為王象之《輿地紀勝》比興寧縣誌所載更為可信。這首詩包詩名在內雖僅32個字,但卻牽涉到興寧寶山、黃牛嶺、黃土鋪、丞相嶺、五華岐嶺及龍川藍關等多個地點的定位,故於此略加闡述,以明覺厲。

興寧往事之中道亭訪古

“黃土鋪,縣誌不載,宋時必緣黃土嶺以名其鋪”,胡曔在引述王象之《輿地紀勝》中的《題黃土鋪》中如是解釋:“今縣誌以此詩為綱過黃牛嶺作,本出明人之說,別無足取,惟紀勝係成於宋嘉定後,距綱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過此為時既近,其言亦古。”

胡曔之兄胡曦亦言:縣西十五里通驛中道亭、黃土嶺,乃綱所經之路。寶山僻在縣東,向無郵驛,未聞所謂黃牛嶺者,因謂黃牛為黃土之偽。其後又曰:明初修纂邑志,不審興寧長樂二縣分合羼割之由,已以今之長樂岐嶺為丞相嶺者,仍誤屬之興寧寶山,遂並誤以黃牛嶺為黃土嶺。

郝氏《廣東通志》雲:暑雨亭,在興寧縣西南十五里黃土嶺,明成化十七年知縣侯爵建。

暑雨亭是否為中道亭前身,已無據可查。如今,不論是暑雨亭,還是中道亭,早已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但是在山頂,我終究找到了一些散碎石灰塊,毫無疑問,這應該就是中道亭遺留之物。

興寧往事之中道亭訪古

郝氏《廣東通志》又云:興寧縣黃土嶺,在城西十五里,高五十丈,周圍五里,近長樂縣,東西之通道也,藍關在此,上有韓文公廟。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從藍關古道翻越秦嶺南下潮州,寫下了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當然,此藍關非本文要提及的藍關。但近些年,因為同是涉及韓愈,並且地名相同時間吻合事有湊巧,龍川有些人開始跳出來爭議藍關歸屬問題,膨脹得不是一點半點。

藍關在東晉興寧建縣時,確實是屬興寧,而且南漢至宋天禧前,興寧縣治曾設丫下;至宋熙寧興寧析長樂時,藍關則屬長樂管轄,再至長樂割興樂都給龍川后,藍關復歸龍川。郝氏《廣東通志》不分興寧、長樂、龍川沿革之原委,只知藍關初為興寧最西境,故而套至今興寧西境黃土嶺上。

據載,藍關昌黎廟有詩曰:

嶺高黃土接層嶂,

貶潮昔駐常丞相。

謫官唐宋此郵程,

家山回首應怊悵。

此詩中的常丞相是指唐德宗時的宰相常袞,同樣是被貶潮州經過當時的興寧(今五華)岐嶺(循廣兩地分水嶺),故岐嶺亦稱為丞相嶺,與當今興寧所說的寶山丞相嶺是兩個地方,後者乃是後人揣測臆想出來的,所犯毛病與藍關是一樣的,都是不審興寧、五華、龍川三地沿革及原委而強拉硬扯所造成的。

宋朝樂史《太平寰宇記》:氶相嶺,在興寧,循廣兩州分水嶺也,唐太歷中,宰相常袞除潮州,途經此嶺,土人因以為名。

很明顯,當今興寧寶山地處偏僻,當不得循廣二州分水嶺之名,稱之為丞相嶺實乃謬之遠矣。

盛暑之下,烈日黃土相伴,我實在無法想象當時之人為何要選擇這樣一條道路貫穿東西,或許這是最近之途吧,又或許這是最便之路,所謂的翻山越嶺或許正是當時最安全的捷徑。最後感慨一番,權作是追古撫今吧:

黃土誤作黃牛傳,

氶相難為寶山緣。

此山欲比彼山強,

青鳥還需殷勤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