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記憶】爬上綠波廊的頂樓,看到上海的奧秘

【海上記憶】爬上綠波廊的頂樓,看到上海的奧秘

【海上記憶】爬上綠波廊的頂樓,看到上海的奧秘

1984年,綠波廊的建築,很古老。16歲的常州青年陸亞明,很年輕。

這一年,小陸離開老家到上海,頂替父親陸苟度中式點心師的崗位,進入綠波廊學習點心製作。白天,他跟著上海點心泰斗周金華學手藝,夜裡,就睡在當時位於綠波廊三樓的職工宿舍。

從三樓推窗望去,窗外低低一片黑瓦屋頂,如一片波浪,連綿不絕,漣漪迴轉,構成整個豫園地區的老城廂風貌,也構成陸亞明對上海的認知的起點。

他太熟悉這裡了。自綠波廊餐廳創立之初,父親陸苟度就在這擔任點心師。從小,每逢寒暑假,陸亞明一有機會到上海來看爸爸,總是到這裡來玩。綠波廊的外觀、飛翹的屋簷、室內的桌椅,還有縈繞在屋內的食物的氣息,他諳熟於心。現在陸亞明自己也來了。接過父親手中這一棒,穿上白色的廚師制服,作為其中的一分子,而不再是家屬,進入這幢建築。

陸亞明想過的是,有一天自己要成為一個很棒的點心師。陸亞明沒有想過的是,有一天自己的手藝能被美國總統、英國女王品嚐到。陸亞明更加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他會成為當家人,和這座餐廳命運交融。

35年過去了,陸亞明幾乎天天來綠波廊,但近在咫尺的豫園、周邊的商鋪、甚至就在樓下的湖心亭,他都基本無暇去玩。但他並不感到遺憾,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全上海的動態,他不用刻意出門去了解,因為所有和上海有關的事,會自己“走”到綠波廊來。

一切始於親王

綠波廊原址雖有百年曆史,但它作為餐飲場所的歷史,其實並不長。

它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早年是潘氏豫園西樓閣群之一;1924年一部分開設茶館,取名“樂圃”,一時茶客雲集。

【海上記憶】爬上綠波廊的頂樓,看到上海的奧秘

1973年,西哈努克親王來豫園訪問。市裡領導提醒說,西哈努克親王在前站的南京夫子廟吃過一頓飯,上海的招待自然不能輸給夫子廟。為此,當時的南市區飲食公司匯聚整個城隍廟飲食行業精英,請大家拿出看家本領,其中,就有來自松月樓的中式點心師陸苟度師傅。老師傅們使出各自絕學,最後定下選單,凝聚出十四道點心。根據當時參與服務的工作人員回憶:為確保用料精細,做點心的黑芝麻是一粒粒手工揀出來的。西哈努克親王到城隍廟後,在豫園綺藻堂裡用餐。呈獻於親王面前的十四道點心中,有桂花拉糕、眉毛酥、鴿蛋圓子等。點心數量多,但又不能吃不下,因此在形狀上動腦筋。原50克一隻的金腿小棕,“瘦身”為僅5克的“一葉小棕”。十四道點心個個小巧玲瓏,一口一隻,吃完不覺撐,而是恰到好處,回味無窮。

改革開放之初,廖承志先生造訪豫園,品嚐了親王的十四道點心後,讚不絕口。當他得知,製作出這些美食的城隍廟老師傅們大多年事已高時,建議辦一所飲食技術學校,並開一家餐廳,將美食技藝傳承下去。此時,樂圃還是豫園地區的辦公場所,樓上則有普通住戶。1979年,在飲食公司的統籌安排下,樂圃從辦公用樓改為餐廳,以諧音開設綠波廊餐廳。

除陸苟度和中式點心泰斗周金華外,綠波廊創立之初,還匯聚了德興館的著名廚師李伯榮等,名廚的加盟,使這家新開餐廳一炮打響。辛亥老人田桓為餐廳題寫匾額。1982年,綠波廊又推出了八寶鴨、鍋燒河鰻、乳汁扣肉、紅燒鮰魚等幾十種菜餚,並首創一道菜一道點心交替的上菜方式,在民間被稱作“雨夾雪”。

讓總統換了三次筷子

廚師回家往往不下廚。點心師也一樣。

在陸亞明的記憶裡,從小到大,幾乎從未吃過父親做的點心。只有一次,父親休假回常州老家,恰逢中秋節,陸苟度興致上來,為家人自制一批月餅。這一嘗,讓小陸亞明吃得驚豔不已,連聲說:“像店裡做出來一樣好吃。”父親陸苟度聞言大笑回答:“店裡賣的,不就是我做的?”這一段對話,讓陸亞明心裡,開始對點心師的工作心生嚮往。

1984年,頂替退休的父親,陸亞明來到上海綠波廊,作為小學徒,從底層做起。每天清晨,他早早起來,從三樓的宿舍到樓下的廚房,手腳不停開始拖地、擦桌子、和麵,有時也幫服務員搬桌子、抬椅子。若是師傅有一天不叫他幹活,他會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別人做一百個包子,速速包完交差。小陸師傅做一百個包子,卻不求速度,每包一個都想著能不能比上一個包得好些。點滴積累,最終令他從一眾青年學徒中脫穎而出。

【海上記憶】爬上綠波廊的頂樓,看到上海的奧秘

學徒時代的陸亞明

綠波廊作為一幢建築,恆定不動。但影響世界的人物會自己到綠波廊來。作為點心師,見證這些瞬間,也相當於參與見證了歷史。

1986年10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到湖心亭二樓品茗,服務員為她端上了一杯茶水時,還在紅木圓桌上,放上兩盆來自綠波廊的點心,其中就有陸亞明參與的作品。1991年,綠波廊擴建為綠波廊酒樓,同年,陸亞明成為上海餐飲行業最年輕的國家高階技師。1992年,陸亞明透過豫園、南市和上海市的層層選拔,參加了第一屆世界烹飪大賽,以一款“眉清目秀”眉毛酥,獲得點心組第一名。這款從父輩手裡傳下來的點心,製作考究。光是酥皮的製作,就需要用水、油、麵粉等包在一起,等到起油酥,再擀皮,一道工序就要準備近3個小時。每一道細巧的“眉毛”背後,全憑手工捏製,看似不起眼的動作裡,都蘊含了三五年的功夫。

1998年,克林頓一家訪滬時選擇在綠波廊用餐,他們選擇了上海普通人家的家常菜——鹹菜毛豆、海派腰果雞丁等。此前自詡苦練筷子技巧多時的克林頓,在一份桂花拉糕面前犯了難,連試三副筷子,才夾住了軟糯的糕點。但看似黏黏的拉糕,入口卻不粘牙。原來,為了這一份“滑軟油潤、軟糯甘飴,甜而不膩、清香襲人”的境界,研發團隊之前曾嘗試了熱食、溫食、冷食多種呈現方式。最終一個小時一個小時試驗下來,確定了在蒸好後冷卻第八小時上桌的最佳口感。1999年,綠波廊再度升級更名為上海綠波廊酒樓。

【海上記憶】爬上綠波廊的頂樓,看到上海的奧秘

1993年朱屺瞻為綠波廊留下墨寶“回味無窮”

2014年亞信峰會在上海舉行,綠波廊接到了為元首夫人們設計製作點心的任務。此時,陸亞明已經擔任了綠波廊的聯席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研發團隊對各位元首夫人的文化背景和個人偏好進行研究分析,最後確定了一套“夫人套點”:葫蘆酥、長壽桃、順風葉、迷你粽四種點心,既保持了上海傳統點心風範,又有時尚元素,且討了“事事如意”的口彩。至今這套餐點,依舊廣受顧客青睞。

【海上記憶】爬上綠波廊的頂樓,看到上海的奧秘

進博會歡迎晚宴“荷韻套餐”

去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進博會歡迎晚宴上,綠波廊團隊呈現的“荷韻套餐”再次展現海派點心可以精緻到何種程度:只見盤中的點心,呈現了荷花、蓮葉、藕節與魚相嬉的場景,一枚荷韻印章花紋成為點睛之筆,讓人讚歎上海師傅在傳承之餘的創新心思。

【海上記憶】爬上綠波廊的頂樓,看到上海的奧秘

今年3月15日夜晚9點,知道綠波廊酒樓即將閉門升級的訊息後,最後一批客人還在依依不捨地拍照。送走他們,陸亞明來到三樓,昔日的宿舍如今改建成廚房,推開這裡的窗向外望去,四周高聳起來的建築和燈光,提醒著陸亞明外部時間的流逝。但以綠波廊為圓心,豫園所代表的這一片建築沒有外觀上的鉅變。這份變化中的恆定,自有一份傳承的力量在,支援著陸亞明從16歲至今,在綠波廊紮根。

欄目主編:沈軼倫

本文作者: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邵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