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渚茶與陽羨茶在唐代就己經有了,並且是朝廷的貢茶之一

顧渚茶與陽羨茶在唐代就己經有了,並且是朝廷的貢茶之一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了宋朝,茶進入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列。社會上“鬥茶”、“茗論”及茶館文化紛紛崛起,被譽為“盛世之清尚”。各地的名茶競相走向市場,同時,煮茶也開始向泡茶演變。

由於宋代“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士人的待遇都十分優厚,他們的思想從唐人的熱烈、奔放、張揚,向理性、內斂、踏實轉變,表現在飲茶上,即為茗飲程式的繁瑣,對茶具的精緻需求,對泉水的講究,乃至對於飲茶環境的精心選擇,他們的核心是精緻、細膩、雅化,更加追求物質文化基礎上的精神享受和愉悅。在蘇軾創作的近百首茶詩中,對這些都有全面的反映,他的茶詩遂成為反映北宋茶事的一面鏡子。

顧渚茶與陽羨茶在唐代就己經有了,並且是朝廷的貢茶之一

據《宋史·食貨志》、宋徽宗趙估《大觀茶論》、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等記載,宋代名茶有90餘種。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各種名目翻新的龍鳳團茶是宋代貢茶的主體。當時“鬥茶”之風盛行,也促進了各產茶地不斷創造出新的名茶。

名優茶品有顧渚紫筍、陽羨茶、日注茶、雙井茶、瑞龍茶、謝源茶、雙井白芽、雅安露茶、蒙頂茶、臨江玉津、袁州金片、青鳳髓、龍芽、方山路芽、徑山茶、天台茶、西庵茶、雅山茶、月兔茶、烏嘴茶、白雲茶、寶雲茶、仙人掌茶、紫陽茶、信陽茶、黃嶺山茶、靈山茶、峨眉山白芽茶、武夷茶、臥龍山茶等等。

顧渚茶與陽羨茶在唐代就己經有了,並且是朝廷的貢茶之一

宋代,建茶風靡一時,許多的詩人在品嚐之餘,援筆作詩,留下許多華美的詩章。建溪春是當時建陽一帶出產的優質名茶。此茶之味甘美醇厚,且帶乳香,實為人間絕品。大詩人蘇軾所留下的詩作中涉及到建茶的甚多,尤其是他的那首《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中“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句更成為千古詠茶名句。《和錢安道惠寄建茶》則描寫詩人對龍團貢茶“收藏愛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鑽權幸”的心情,既批判了當時用名茶賄賂權臣的不良風氣,也表達了詩人對建茶的喜愛之情。

顧渚茶與陽羨茶在唐代就己經有了,並且是朝廷的貢茶之一,只不過它們的名字有細微的不同,分別被稱為顧渚紫筍和陽羨紫筍,這應該源於它們本身的顏色,而紫色也確實是其中的精品,在杜牧的詩歌中就有記載:“芽香紫壁裁”,到了宋代,這種茶一如既往的受人們的歡迎,蘇軾茶詩中的“白芽”、“雪芽”是這兩種名茶珍品中的新品種:“顧渚茶牙白於齒,梅溪木瓜紅勝頰”(《將之湖州戲贈萃老》)、“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銅惠山”(《次韻完夫再贈之什,某己卜居毗陵與完夫有廬裡之約雲》)。

顧渚茶與陽羨茶在唐代就己經有了,並且是朝廷的貢茶之一

蘇軾如椽之大筆,稍加點染,古老的茶樹再現生機,悠久的古茶又發清香,蘇軾的妙絕才思使得千百年前的茶文化擁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因著蘇軾靈慧的啟迪,江蘇無錫市茶科所現己經研製成“陽羨雪芽”這一茶葉名品。古茶悠遠飄渺的記憶,迷離而馥郁的茶香,在新時代茶人的不懈努力和精心開拓下,煥發出新的光彩。對於古茶的復現或者模擬的構想及實踐,水到渠成地傳承了茶文化的一瓣心香,豐富了現代人的多樣化的生活,也滿足了他們緬懷古人、追尋古人風雅情趣的心理需求。

顧渚茶與陽羨茶在唐代就己經有了,並且是朝廷的貢茶之一

江西是宋代的重要產茶之地,而焦坑茶即為宋代江西的名茶之一,此茶產於江西南康縣浮石之焦坑,為當時的文人士大夫所推重,但後世的茶史史料卻極少提及,一般的茶譜也語焉不詳,在宋人相關史料中,隱約的說到焦坑茶,但在徽宗前並不為人知,它的出名與蘇軾有很大的關係。古代名茶的打造也是講究名人效應、“形象”代言的,蘇軾就不自覺地充當了焦坑茶的廣告代言人,《飲湖上初晴後雨》之如西子湖,《留題顯聖寺》之如焦坑茶,都是名人效應的有力註腳,這些詩歌催生了千古名勝,提揚了中國的名茶。元符三年(1100),蘇軾渡海北歸,行至南康縣西的浮石焦坑,到顯聖寺拜訪元師,品飲焦坑茶後,隨手提詩:

顧渚茶與陽羨茶在唐代就己經有了,並且是朝廷的貢茶之一

渺渺疏林集晚雞,孤村煙火梵王家。幽人自種千頭橘,遠客來尋百結花。浮石已幹霜後水,焦坑閒試雨前茶。只疑歸夢西南去,翠竹江村繞白沙。(《留題顯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