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倍思家

每逢過年倍思家

“ 家”這個字很有意思,上邊是一個“宀”,象徵著房子;下邊是一個“豕”,代表著豬。連豬都住到了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這就是家了

每逢過年倍思家

每逢過年倍思家

過年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年前一個月,火車票就開始搶得噼裡啪啦。天南的,海北的,坐車的,乘機的,到處都瀰漫著一個念頭:回家!回家!回家!

“家”這個字很有意思,上邊是一個“ 宀”,象徵著房子;下邊是一個“豕”,代表著豬。連豬都住到了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這就是家了。可能古人在造字的時候,覺得有房住有肉吃,才稱得上是豐衣足食的家。

到了今天,人們對家的理解,也更明確更深刻了。

家是一個親人居住的地方。

父母在哪裡,家就在哪裡;伴侶在哪裡,家就在哪裡。祖輩的家,稱為老家;晚輩的家,稱為小家。

家是一個快樂成長的地方。

從孩提憧憬到青春綻放,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在這裡,留下了學步的腳印,也留下了甜蜜的夢想。

家是一個傾訴衷腸的地方。

不用掩飾,不用擔心,不用偽裝,家裡的人,會永遠站在你的立場,給你安慰、鼓勵、諒解和寬容。

家是一個補充能量的地方。

你的進步,是家人最大的快樂;你的成功,是家人最大的榮光。他們的理解、支援和分享,也會成為你奮鬥和追求的巨大力量。

所以,想家是人之常情,回家是世之常理。

每逢過年倍思家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為什麼會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它發出了古往今來人們所共有的思鄉思親之情。

據說唐代王維當年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17 歲。他一個人,從山西的蒲州到陝西的長安參加科考。長安在華山以西,蒲州在華山以東。他的家裡,還有三個與他一起玩耍的弟弟。可能是因為趕上重陽節,也可能是因為沒有及第,一個人住在小旅館裡,當時王維的心情非常不好,於是就寫下了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的一個“獨”字、兩個“異”字,還有一個“倍”字,把自己孤孑的處境和對親人的思念,全都拋灑出來。

佳節思親,過年回家,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無論多遠,無論多忙,到了過年的時候,都會歸心似箭。正如王傑在《回家》中所唱:“走過的世界不管多遼闊,心中的思念還是相同的地方。”

30多年前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過年回家,第一次給父親買了兩瓶酒。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從來沒有喝過瓶裝的酒。逢年過節,總是讓我們拿著一兩毛錢和一個錫制小酒壺,到對門的供銷社裡去打散酒。每次他都是先倒出一盅,用火柴點燃,然後再把酒壺放在上邊加熱。燃燒過的那杯酒,也捨不得扔,依然倒在壺裡。我買的兩瓶酒,是找人批條子買的,2。45 元一瓶,而我當時的月工資只有25元。但看到辛勞的父親在過年的時候能夠喝上兒子買的好酒,我的心裡是滿滿的喜悅和成就感。

每逢過年倍思家

再看現在,每個人過年回家,都會帶上大包小包的禮物。禮物代表著思念,代表著關愛,代表著親情,無論多少,不在於手上拿,而在於心裡有。親友們收到禮物的笑容,也是自己難得的幸福。

回家也是一次難得的交流。成功者,講一下創業的經驗;跋涉者,講一下攀登的感受;競爭者,講一下較量的風險;探索者,講一下新鮮的資訊;成長者,講一下進步的智慧;頤養者,講一下人生的真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得意之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在展示和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支援,新的一年,再進一步。

(選自《新湘評論》)

每逢過年倍思家

歡迎轉發點贊

轉載請聯絡授權

每逢過年倍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