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時候崇拜的古代名人,長大後幹了什麼?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江山易改,秉性卻未必難移。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能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曾有年輕時的夢想,亦有追逐過的閃亮的“星”。從小,我們便聽過那些從小便擁有美好品德的人物,

然而我們對知識的探索卻總是淺嘗輒止

,忽略了那些不為人知的深度歷史,往往一葉障目。

01

孔融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啟蒙故事,

體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成為道德教育的傑出典範。孔融何許人也?緣何會讓我們膜拜不已?

那些小時候崇拜的古代名人,長大後幹了什麼?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孔融讓梨

鋒芒畢露

孔融字文舉,乃孔子二十世孫也,年少時便擁有猶如仲永般的悟性和才氣,後來更以禮節享譽天下,受到各界名士的讚許和誇獎。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到:

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可見其知書達理、謙讓持重的特性。

恃才傲物

孔融自負於才氣秉性,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卻徒有才器粗略,思想空乏,狂妄自大,這讓上司曹操無法忍受,這才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其次,孔融不時對他人

冷嘲熱諷,鋒芒顯露過多,顯得格格不入。

那些小時候崇拜的古代名人,長大後幹了什麼?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孔融

孔融弒父殺母

一事的真假仍有待考證,但其不當之言卻是真實存在的,孔融與禰衡座談: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由此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孔融的思想觀念早已有所改變。

那些小時候崇拜的古代名人,長大後幹了什麼?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孔融(劇照)

另一《後漢書》載曰:

“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戰士所餘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乃奔東山,妻、子為譚所虜。”其拋妻棄子的劣跡已無法掩飾。

02

匡衡

初心易得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匡衡鑿壁借光這個故事出自晉朝文學家葛洪的《西京雜記》,亦是一個傳揚百年的勵志啟蒙故事。

那些小時候崇拜的古代名人,長大後幹了什麼?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匡衡鑿壁借光

誰曾想,如此勤奮好學的匡衡,也被捲入了官場風雲,從此他的人生軌跡與初心逐漸偏離。《漢書·匡衡列傳》載曰:

“衡位三公,計簿已定而背法制,專地盜土以自益,及賜、明阿承衡意,猥舉郡計,亂減縣界,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於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為庶人,終於家。”

那些小時候崇拜的古代名人,長大後幹了什麼?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匡衡

始終難守

匡衡從一介寒士,不到20年的打拼,便官居宰輔,位極人臣。也算燒了高香,是勵志人物中的成功典型。

但依舊拗不過成為鉅貪和佞臣的命運,如此觀來,匡衡可真謂是劣跡斑斑。

03

李紳

官場深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詩作出自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憑藉其同情和憤慨之情,李紳獲得了“憫農詩人”的稱號,並流芳百世。但“文如其人”之說對李紳而言絕對是個謬論,他其實是個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的官僚。

那些小時候崇拜的古代名人,長大後幹了什麼?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李紳

由於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

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那些小時候崇拜的古代名人,長大後幹了什麼?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李紳

宦海浮沉

據《舊唐書》記載:

“按紳以舊宰相鎮一方,恣威權。凡戮有罪,猶待秋分;湘無辜,盛夏被殺。”

最終他還是沒能逃脫命運的制裁,因一個轟動一時的“吳湘案”而入獄,最終受到“

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的處罰。

那些小時候崇拜的古代名人,長大後幹了什麼?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李紳

中國官場自古黑暗,明爭暗鬥、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綿綿無盡千百餘年。

那些在宦海沉浮中迷失本真的人,逐漸沉淪在自己的溫柔鄉之中,再難走出自己的舒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