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不確定性,重建與世界關係:越是變化的社會越能製造不確定性

一個社會變化越快, 人與人之間越不信任,秩序越發混亂,不確定性對人的打擊就越致命。很不幸,我們處於這樣一個時代。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朝不保夕。窮人、中產、富人都不知道未來。

精神分析學家弗蘭克爾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心理事件不過是社會事件的心理層面,而社會事件不過是心理事件的社會層面。社會上有什麼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一個人的心理變化;而一大堆人心裡想什麼,都會表現出來形成社會現象。比如,很多人在鄙視窮人,於是大家在心裡都覺得錢是個好東西;而大家在心裡面覺得錢是個好東西,又會形成社會上的拜金現象。

對抗不確定性,重建與世界關係:越是變化的社會越能製造不確定性

所以,正如前面我提過的,只要你的心理結構和社會結構嵌在一-起,社會結構一動,你的心理就會跟著動。社會結構無序、混亂、充滿不確定性,你的心理結構就同樣無序、混亂、風雨飄搖。千萬別忘了,我們今天所生活的社會充滿了風險。這個風險重重的社會中,有兩個關鍵的字眼:現代性、轉型。

對於社會學家來說,“ 現代性”是用來理解“社會” 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的普通名詞。把一個社會搭建起來,需要些什麼?肯定需要制度、秩序、思維、觀念這些東西。這些東西變,社會也就變了。這正像一個人一樣,他如果也學邁克爾傑克遜,面板漂,髮式一變,看上去人就變了,就不太像同一個人。 不過,有了這些東西也還不夠, 一個人還需要有靈魂和個性, 否則無論變還是不變,他也只是堆肉體組織而已!“現代性” 就是現代社會的靈魂,就是讓現代社會具有某種制度形態、秩序、思維和觀念的核心邏輯。

破譯一下這個邏輯,三個詞語:否定、變化、求新,總結成一個字,就是“變”。

否定什麼?

第一個意思當然是否定傳統,“現代社會” 本來就是相對於傳統社會來說的。在傳統社會,很多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是金科玉律,是不允許質疑的,服從就是美德,不服從就是罪惡。因為對和錯,都不是交給人的理性說了算,而是由傳統說了算。但“現代性”一來,就發現不對勁,就像魯老前輩筆下的狂人所質問的:“從來如此, 便對麼?”這樣一來, 就把傳統的很多東西給否定掉了。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們發現孔孟之道不對勁,乾脆把火把“孔家店”給燒了。“文革”時,革命戰將們發現土地廟也不對勁,同樣把它砸了。

對抗不確定性,重建與世界關係:越是變化的社會越能製造不確定性

第二個意思,在否定傳統之後就進一步了,那就是否定已經存在的東西,否定“昨天”。傳統在時間上當然是“昨天”。可是,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今天的東西也很快就會過去,在心理上也很快成為“昨天”。於是,只要是過去的東西,對於我們來說在心理上就沒有了意義,要趕快把它遺忘和否定掉,因為,生活在“昨天”,有讓人不能跟上社會步伐、被遺忘和拋棄的危險,這樣我們將無法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

這個“否定”的邏輯非常強大,帶來了變化和求新的上癮。你好不容易看中了一件衣服,穿出來的時候還頗為自信,但過不了多久,你很快就會有焦慮,是不是落伍了?因為市場馬上就會推出最新的款式,新款和舊款的時間差越來越短。社會上很多東西,總是在不停地變化和求新,導致你在心理上也如此。“現代性” ,就是讓你對“變”上癮,而且是越來越上癮!

對抗不確定性,重建與世界關係:越是變化的社會越能製造不確定性

在不停地變化之下,沒有一祥東西能獲得確定性,就算你獲得了確定的感覺,在外在變化之下,這種感覺也會馬上消失。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馬克思在評價“現代性”邏輯對“過去”的否定。拆解時就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不過,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代社會是有風險的,它變得太快,像科技這類東西,好像什麼神奇玩意兒都可以弄出來,但它並不是沒有後果像“非典” “禽流感”“垃圾圍城”“核洩漏” 之類,都是“現代性“的產物。從邏輯上,你根本無法消除這類東西,因為你消除這類風險的手段就是物。

“現代性”的思維和技術手段。也就是說,你用來解決問題的手段,恰恰就具造成問題的根源。這是社會生活的風險,可稱之為外在風險。

對抗不確定性,重建與世界關係:越是變化的社會越能製造不確定性

還有一種內在風險,就是心理風險。現代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的精神問題?中國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人為什麼達到了1。7億以上?就是變化太快競爭太大,壓力太大,背離了人的心理規律。人在心理上當然能夠“適應”這樣的社會情境,但不好意思,代價是出現神經症、人格障礙、心理變態其至精神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一個社會的執行,都是要支付成本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就是當代中國人為這樣一個社會付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