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女婿可以打幡嗎?

這是現在社會一個很有意思,又值得探討的話題。過去社會,老人去世,報孝、接梁米、打幡、摔盆等儀式中,可體現出孝子和孝女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表明誰是姓氏家族、財產的繼承人。

現在社會正面臨家族、家庭結構的鉅變,有些所謂的傳統社會“禮制”,正在發生變化,以前傳統“禮制”中不可能出現的事,現在逐漸變成了可能,並且得到了家族和社會的認可。

老人去世,女婿可以打幡嗎?

1、舊時老人世,女婿什麼情況下可以打幡?

過去,老人去世後,按傳統的禮制,報孝、接梁米、打幡、摔盆等儀式,主要以孝子為主,如果沒有親生兒子,那就是親侄子打幡。如果連親侄子也沒有,就按血緣親近的關係,由最親的堂侄、族侄打幡,怎麼說也輪不到老人外嫁的女兒,更不用說女婿了。這就是“侄子替叔守門戶”的規矩。

這個規矩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過去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可解決一些鰥寡老人的養老和後事問題。叔伯無兒無女,或者無兒有女,由侄子來承擔養老和後事,其家產由侄子繼承。弊端方面,過去家族勢力以此傳統規矩為藉口,剝奪了外嫁女對父母的贍養權和財產的繼承權。這也就是所謂的“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與父母的關係只是親戚關係。

但在過去,女婿打幡的情況並非沒有,現實社會還是存在的,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情況是上門女婿。上門女婿經過了家族的認可,已取得了合法的家族成員身份。一般來說,按普遍的地方習俗,過去的上門女婿倒插門時就改為女方的姓氏。一些地方雖然女婿沒有改姓,但其子女必須隨女方姓。這都是為了延續女方姓氏的香火,自然就是家庭財產和姓氏的繼承,女婿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作為“孝子”打幡。

另一種情況是沒有家族背景。這種家庭,一般來說都是從外地到某地落戶,在此地屬於單家獨姓,也就沒有了家族背景,女兒女婿就是老人最親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老人膝下無兒,只有女兒,外姓不便干涉,女婿即便不是上門女婿,也可以為老人養老和辦理後事,並能孝子的名義打幡,財產歸女兒女婿繼承。

老人去世,女婿可以打幡嗎?

2、現在老人去世,不是上門女婿同樣可以打幡

現在,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由於每個家庭子女比較少,再加上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那一代人,都陸續長成起來,其父母也年齡漸老,社會和家族面臨一個新的課題,老人去世後,到底誰來報孝、接梁米、打幡、摔盆?

就在十多年前,老人去世,到底由女婿還是由侄子承擔報孝、接梁米、打幡、摔盆等儀式,社會上還比較糾結,還有一些遮遮掩掩的說法,尤其是農村家族更是如此。然而,今天的這個時代,註定是一個鉅變的時代,一些傳統的“禮制”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已為現在社會所改變。

在傳統的婚姻上,有嫁必有娶,女兒不嫁,也有招上門女婿,男兒不娶,還可去當上門女婿。現在這種舊傳統已悄然發生變化,很多男女婚姻已失傳了傳統意義上的“嫁”和“娶”。青年男女結婚都儘量避免說“嫁”和“娶”兩個字,而是用“結婚”這一概念來取代“嫁”和“娶”的傳統說法,更不用提“上門女婿”這一說法了。現在很多青年男女結婚時,取消了傳統的“迎娶”儀式,要有也只是象徵性的,都是男女雙方家庭相約到酒店共同舉辦結婚典禮。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男女結婚時,雙方大多有一個約定。比如說,有的約定,婚後第一胎,隨父姓,第二胎隨母姓,或第一胎隨母姓,第二胎隨父姓。這樣的約定既照顧到男女雙方父母的心願,也照顧到傳統的姓氏家族觀念。也就是因為如此,現在社會出現了很多不嫁不娶而結婚的方式。這種以不嫁不娶而結婚的方式,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也被傳統的家族觀念所接受,並形成了一種社會發展趨勢。

老人去世,女婿可以打幡嗎?

更加重要的是,現在的家族勢力,在現行法治體制下,已日趨式微,失去了傳統的話語權,刮不起什麼風浪。特別是繼承方面的法律明確規定了繼承人的權利和義務,已經徹底否定了“侄子替叔守門戶”的傳統禮制。女兒女婿既是家庭財產的繼承人,也是姓氏家族的繼承人。傳統的“傳宗接代”在現在社會已發生,或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這種相容傳統及現代觀念的現象出現,不再是女方老人去世後,女婿報孝、接梁米、打幡、摔盆的障礙,從而也打破了傳統社會的“禮制”,女婿也和“孝子”一樣,既享有“孝子”權力,也要盡“孝子”義務。

3、舉一個現實中的事例

前段時間,我一位好朋友的妻子,因患重病治療無效去世。整個喪事我都參與了,目睹了傳統“禮制”在現代農村社會的嬗變。

我的朋友有兄弟四人,另三兄弟都有子有女,唯獨他只生有一女。女兒已結婚,丈夫是男方家中的獨子。結婚時兩方父母約定,生第一胎,不論男孩女孩,隨母姓,生第二胎,不論男孩女孩,隨父姓。朋友妻子去世時,女兒正是身懷六甲,行動不太方便,按民間的傳統,也有諸多禁忌。

朋友所在的村是一個有兩千人口,單一姓氏,同一家族的古傳統村落。這個村在當地,歷來以家族規矩嚴厲、耕讀傳家的儒家傳統而著稱,歷代人才輩出,家族中的人們為人做事也中規中矩。在當地人的心中是一個非常講傳統禮節的村莊和家族。

朋友按當地規矩,邀請村裡老人商量如何辦喪事,重點放在協商,由誰報孝、接梁米、打幡、摔盆的關鍵問題。最後,老人們例舉近年來周邊村莊的一些事例,他們與時俱進地一致認為,應該由朋友的女婿報孝、接梁米、打幡、摔盆。這樣的決定,如果在十多年以前,在這樣的傳統村莊及傳統家族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按傳統禮制,肯定是由朋友的侄子來承擔這些傳統程式和禮儀。

老人去世,女婿可以打幡嗎?

一個傳統的村莊和傳統的家族,在現在人們的眼裡就是“守舊”,但這種“守舊”的思想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像這種例子,如今在民間越來越多。“女兒也是傳後人”,以前沒有多少人相信,以為只是一句寫在牆上和板子上的標語口號,現在則變成了不容置疑的現實。至於以後,姓氏家族中祖廟、宗祠及家譜將會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就還有待隨著社會發展而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