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堤,這裡有我太多的眷念

每個

洪湖人 | 都有同一個老家

新堤,這裡有我太多的眷念

故鄉:新堤;他鄉:無錫。

感謝肖愛斌老鄉分享的回鄉故事,看完後深有同感。在老家的每一天,都想掰成兩天來過,每每在家家閉戶的深夜,都不願睡去,總想推開門看看這夜色下的故鄉,聞聞夜半里田野的空氣,感受蛙鼓蟲鳴中的寂靜。我也有過愛斌這樣的舉動,在第一聲雞叫烏漆麻黑的時候出門,在鎮上漫無目的遊走,細細的回憶每一條街每一條路之於我人生的意義。

在回到離別十四載的家鄉的前幾日,我曾搜腸刮肚,試圖寫一篇文章,用文字記下我腦海裡殘存的關於洪湖新堤的所有的地理記憶,但剛起了個頭便卡了殼。

我遇到的最現實的問題便是——因為當年身處洪湖時,尚沒有運用方位和路名來描述、指代某地的習慣(記憶中,早年有很多路或是沒有路名的,或是在建成多年後才被命名),以致今時今日我很難言簡意賅準確無誤地用文字將記憶中的各個地方表達出來,故而不得不擱置自己的書寫計劃。

直到近日返鄉,因為只爭朝夕馬不停蹄地四處暴走而終於對記憶中的各個地方的具體方位有了大體上的瞭解,繼而得以將記憶中的諸多畫面與現實存在一一對應起來。這無疑讓自己日後思念起家鄉來變得更為輕鬆——無論何時想起家鄉,總會有一個個比較具體而清晰的畫面浮現在眼前,再也不會因為“想念,卻想不起來”而感到失落痛苦。

回到洪湖的第二天,凌晨3:26醒來,竟然睡意全無,索性起身躺在床上翻看手機,原想待睡意再度來襲後睡個回籠覺,但好不容易捱到凌晨四點,仍了無睡意。這時,心底冷不丁冒出這樣一句蠱惑人心的句子——“生時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於是,一個激靈翻身下床。

“生時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當然經不起科學考證和細細推敲,但那一刻,確實慫恿和煽動著我起床、出門、去求證種種記憶。

新堤,這裡有我太多的眷念

出了酒店,沿著燈火通明的洪湖大道一路向南,向著老城區方向跑去。之所以還分得清老城區的大致方向,完全歸功於頭一天倆高中同學開車載我從武漢馳抵洪湖以及倆小學同學白天陪逛新堤和老灣時的介紹。看得出,腳下的道路新建沒多久,路面平整寬闊,有八個車道,或許算得上是洪湖最寬的道路吧。敢用市名作路名,敢冠之以“大道”,沒有點底氣怎行?美中不足的是,道路中央沒有設定綠化分隔帶(其弊端在炎炎夏日盡顯無遺)。跑在路上,沒見著幾輛車,往路兩旁張望,黑暗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幢建築隱約可見,酒店對面新的人民醫院尚未建成投用。這一切,表明這裡是正在成長中的新城區。

新堤,這裡有我太多的眷念

洪湖大道跑到底是烏林大道。右拐上烏林大道,我的右手邊赫然出現了一道醒目的大門和一幢前身疑似為廠房的辦公樓,大門左側寫著的單位名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這便是頭一天下午我剛剛到過的地方——某小學同學的工作單位。這又一次印證了我一向秉持的觀點:只要走出門去,路上便一定會有偶遇,一定會有驚喜,一定會有收穫。毋庸置疑,接下來的經歷,還將一次次反覆論證這一觀點。

沿著烏林大道繼續向前跑,躍入視線的房子漸漸多了起來,房子裡透出光亮和忙碌身影的,多是些早餐店。清晨人們能大快朵頤地吃到熱乾麵、三鮮豆皮、豆腐腦、面窩等等可口的早餐,端賴這凌晨即起即緊張張羅的一家家小店的店主和夥計。小店背後的一個個家庭的正常運轉,也端賴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勞來支撐。同理,一路上與我擦肩而過的人,幾乎都是打掃或清運垃圾的環衛工人。不是為了生計,只是為了情懷而起大早、遛馬路的,恐怕只有我一個吧!

新堤,這裡有我太多的眷念

當我瞥見左手邊一排房子的頂上出現“葉家門社群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發光大字時,我不禁停下腳步拍攝這排房子和它頂上的大字。葉家門,是一個熟悉的地名。大約讀高中時,舅舅曾在葉家門糧庫上過班,舅舅的家也在糧庫附近,逢年過節,我去過幾次葉家門。眼前的這排房子,尤其是房子底層的四扇鐵門,頗讓我生出似曾相識之感,似乎透過鐵門後左轉即進入舅舅當年的住房。

新堤,這裡有我太多的眷念

經過茅江大道交叉口時,我有過一絲猶豫,不知該繼續沿著烏林大道向西跑還是沿著茅江大道向北跑。事後令我慶幸不已的是,多虧當時選擇了烏林大道。

新堤,這裡有我太多的眷念

走到洲陵大道路口,面前是一道藍色彩鋼板,彩鋼板上貼著烏林大道(一橋——洲陵大道)封閉施工的通告。遇到此情此景,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避開施工路段吧。懷著好奇的探秘之心,或許還因為發現有路人出入這一路段(表明路至少是可以走得通的),我也隨著進入了施工路段。沒走幾步路,我左手邊便冒出來一片學校模樣的建築。走近一看,我瞬間石化,原來這便是我雖說只讀過一年級上學期(可能還未完全讀完這一個學期便轉了學),卻無數次出現在我的夢裡和我的思念裡的一小(洪湖市第一小學)。

校園的格局佈置,跟我記憶中的一模一樣:總體呈口字型,口字的第四筆由緊鄰烏林大道的圍牆、校門和門衛室構成;教學樓和辦公樓則圍合而成口字的另三筆;口字的中央是下沉式的操場,操場中軸線的北端矗立著一座烙有上世紀八十年代印記的白色雕塑,主題無非是追求知識、尊師重教之類。

佇立在緊閉的校門外,凝望著這三十多年前我學習過的地方,打量這三十多年來似乎不曾改變模樣的一小,我的眼角漸漸潮溼——我原本只是期望透過回鄉參加高中同學聚會追尋些許的青春記憶,不成想竟驚喜地找到了自己的童年印象。

回顧:

兩寸長藕帶,兩千裡故鄉

新堤,這裡有我太多的眷念

點選左下連結

進入

老家洪湖微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