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談到大同的歷史,讓人聯想到的是北魏都城。現在大同的主幹道也有這麼一條路叫做魏都大道。彷彿這條路連線著千年以前平城的繁華,鉤織著一個千年古城的歷史。這段歷史能讓我們找到華夏文化的一個片段。

那麼我們一起跟隨著這段歷史,走進那段叫南北朝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亂世。這個時代有一個詞叫“五胡十六國”,唐朝詩人杜牧曾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對這個亂世的描述。這個時代朝代更迭頻繁,於是在今天的大同有一個朝代叫北魏,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穩固政權。他一度統一了北方的黃河流域。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說起這個民族真是一部奮鬥史。

鮮卑民族起源於東北大興安嶺一個叫“嘎仙洞”的地方,他是從森林丶山洞走出來的一個民族。走出皚皚白雪,翻山越嶺來到內蒙呼倫貝爾大草原一帶,開始遊牧的生活 。最後進入了中原,在這裡建立一個叫北魏的王朝,在華夏文化中抒寫了濃重一筆。是不是一個“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勵志王朝。

說起朝代一定要說帝王事,當粗狂豪放的草原遊牧文明遭遇崇尚禮儀的農耕文明,自然會產生激烈而痛苦的文化碰撞與融合,最後艱辛紮根與中原大地,融入華夏文明之中,是不是很有趣?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北魏第一代創業者,叫拓跋珪。他在亂世之中,重建代國,開創北魏,公元386年,把都城盛樂遷到平城,在大同稱帝,就是歷史上的道武帝。此時雁北地區都是京畿重地。道武帝就這樣艱難的創業成功了,開國之際就設立了五經博士,設立太學建立宗廟,尊佛尊道,確立了儒學在國家中的地位。是不是道武帝的學習力還是不錯的?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公元409年,道武帝已經駕鶴西去了,死因竟然是被自己的兒子給刺殺了。此時的第二位人物出場了,誅殺逆賊,登基為帝。這就是歷史上的明元帝拓跋嗣,史書上說他文武雙全,好覽史傳,禮愛儒生。本想著有大的作為,可因積勞成疾,32歲就英年早逝。最後只能上承父,下啟子。就像歷史上的雍正一樣,做個綠葉吧。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於是公元423年,在佛教史上比較有名的“三武滅佛”法難的第一位皇帝登基了,南北朝著名的軍事家丶政治家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出場了。這位主南征北戰,率領鮮卑鐵騎,攻滅胡夏丶北燕丶北涼,使喧譁紛擾一百二十年的北方重新統一。拓跋燾尊孔修文,在他登基的第三年,一座雄偉的建築,在平城的東城外悄然修建,不是為自己修建的宮殿,而是供奉一位漢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建立太學,用儒家思想治國安邦。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北魏第四位帝王就是一個紀念,一個沒有當過皇帝的太子,後來其子追封,諡號景穆帝的拓跋晃。這位皇帝素好佛法,後面就是遐想了,一閃而過。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如果你去雲岡旅行,就要多感謝北魏第五代皇帝了,公元452年,北魏太武帝竟然又被太監給刺殺了,為英雄嘆息。於是北魏歷史上又一位撥亂反正的人物出現了,再一次的誅殺判賊,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登基後平定內亂,恢復佛法。於是第二年開始動工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的代表作就是“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的早期工程,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16窟到20窟五位大佛。第二十窟是雲崗石窟的代表作,就是北魏創業者道武帝拓跋珪的畫像;依次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燾;十七窟景穆帝拓跋晃;十七窟文成帝拓跋濬。【如圖順序】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是當時一個沙門曇曜和尚修建的,至於修建的目的是君權神授,還是皇帝即如來,已經是過去了,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一座石窟藝術寶藏留到了現在。更多的是北魏那些皇帝為民融合和華夏文明包容的歷史文化努力的結晶。

後續,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