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餌塊粑鋪就劉仕崗的致富路

「本文來源:雲南網」

 原標題:一個餌塊粑鋪就劉仕崗的致富路,年收入2千元到10萬不是夢!

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蘊藏著無限的生機與希望,在文山市新平街道紅旗社群莊子田居民小組有一位“粑粑哥”,他常年與“粑粑”打交道,憑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把年收入2000元變成了現在的十幾萬元,蹚出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他就是今天的主人翁劉仕崗,與粑粑結緣。

一個餌塊粑鋪就劉仕崗的致富路

劉仕崗,1983年生,今年38歲,家住文山市新平街道莊子田居民小組。早些年,由於家族條件困難,劉仕崗小學剛上完就不得不輟學在家,幫助家裡搞生產,維持家庭正常的生產、生活等難題。都說農村的孩子早當家,17歲的劉仕崗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外出打工,或者以種養殖為主,一心想著創業的他也曾接二連三地遇到了打擊。

“我去學做豆腐回來,一些細節問題還沒有摸得清,有時候拉豆來,直接做不出來,好多都拿了餵豬,做出來以後,拿去賣,又不好賣,這個豆腐就沒做成功。”劉仕崗說。

一個餌塊粑鋪就劉仕崗的致富路

以前,每逢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背上製作粑粑的原材料到附近的小作坊中生產製作,路途遠不說,在生產的過程中大部分工序還需要親自動手製作。在自己完成的工序中,有的家庭由於對製作不熟練或者不會操作等原因,製作出來的粑粑質量就不“標準”。劉仕崗正是看到這個商機,決定將“餌塊粑”走向產業化發展。

 收入薄弱 4萬元的新裝置差點泡湯

1999年,劉仕崗買了一臺製作粑粑的機器,由於當時沒有生產場地,便在家中自己生產加工,然後拉到河濱農貿市場上售賣,當年生產出的2000餘市斤粑粑,銷售額也僅僅幾千元。

一個餌塊粑鋪就劉仕崗的致富路

認準了這條路,劉仕崗埋頭苦幹,過了4-5年,製作的粑粑得到了大家的喜愛,市場供不應求。在2005年,劉仕崗招了4、5個工人來幫忙,年收入也從最開始的2000元變成了20000元。2009年,隨著單量的增加,劉仕崗心想需要更新裝置來增加產量,於是,他隻身前往廣州購買了一臺4萬元的機器,可歡天喜地地把新機器拉回家時又遇上了難題。

劉仕崗說:“當時我在那邊試機器都很好,但是我拉回來以後,又做不了,我當時想著4萬元的機器泡湯了,那段時間我經常守在機器旁邊看著,想著怎麼都要讓它做起來,後面才發現這個機器主要是做糯米粑粑,我研究了半個月,終於成功了,這臺機器也給我帶來了很高的收入。”

 年收入10多萬元

一個餌塊粑鋪就劉仕崗的致富路

粑粑透過規模化的生產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多,銷量有限,這時,劉仕崗決定改變銷售思路。於是,他透過認真學習銷售知識,再結合實踐經驗,到市場上和銷售商進行宣傳,最終由於他做的餌塊粑、糯米粑等都是採用傳統的工藝進行加工,品質和口感得到了肯定,市場被開啟,銷量也逐漸提升,商家自動上門訂貨,成功解決了產品銷售的難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從一開始年產量幾千市斤,銷售額只有幾千元到現在的年產量達到幾十噸,銷售額十幾萬元。

劉仕崗談道,2015年,產量一直在增加,工人就聘請到15個左右,一直保持到現在,現在的年收入在10多萬。我請的這些工人,供吃住,3000元一個月。

帶動村民致富

一個餌塊粑鋪就劉仕崗的致富路

每當提起劉仕崗這個人時,附近的大多數人都會誇口稱讚。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他的創業精神,是當地居民學習的好榜樣。在他致富的同時也不忘帶動其他人致富,目前,作坊固定工人15人左右,每年工資支付工資60萬左右。

工人金花說:“我來這裡上班也不遠,供吃供住,也不用來回跑,這裡不忙的話還可以回家,老闆人也很好,和我們一起幹。我已經來這裡3-4年了,工資也挺滿意的,表現好的也還會給獎勵。”

工人李祿春說:“來這裡上班,可以管得著家裡,一個月3000多元,平時也沒多累,總比外出打工強。”

拓寬銷售渠道

一個餌塊粑鋪就劉仕崗的致富路

劉仕崗的粑粑廠,屬於家族作坊,哥哥劉仕勇也參與其中,近幾年來,在新平街道的正確指導之下,莊子田居民小組成為文山市一個典型的“美村”,哥哥劉仕勇說,莊子田居民小組現進行了鄉村改造,建立了監事會和理事會,每家每戶出門或者回來都很注意鄉村公路的衛生,環境條件大幅改善,但如何實現村美民富幸福來,劉仕勇也有自己的想法。

劉仕崗說:“想把莊子田的群眾帶動起來,致富奔小康,只要有願意要和我們合作的,都可以來我們這裡,我們可以把技術教給他們,帶動他們銷售,主要目的是給大家致富起來。我們廠裡面的人一年的收入在3—4萬之間,現在還想把廠擴大,帶動村裡人富起來。”(楊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