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銀元鑄造了10億多,為何現在還這麼貴?

有泉友問文瀚樂拍:當年袁大頭鑄造了7億多枚,距今不過100年,為啥市面上的袁大頭還會這麼貴?文瀚樂拍覺得,雖然當年鑄造數量驚人,但流傳至今的實際上並不多,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在銀元的價格上依舊有效。

當年銀元鑄造了10億多,為何現在還這麼貴?

我國鑄造銀元的歷史從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仿照西方國家開始用機器鑄造銀元,一直持續到民國推行法幣為止,整個期間以袁大頭的鑄造數量最多,大致7。5億枚,加上光緒元寶、孫中山頭像的銀元、蘇區銀元和地方割據鑄造的銀元,數量總計超過了10億枚,放在其他朝代,這個錢幣鑄造量是非常驚人的,但是目前在市面上,我們卻遠遠看不到這麼多的銀元。

因為建國以後,國家開始收兌銀元,將收兌的銀元熔鑄以做它用了。

當年銀元鑄造了10億多,為何現在還這麼貴?

從1950-1953年,人民銀行依照質量將銀元分成了甲、乙、丙三等,然後公開進行收兌,像是袁大頭、站洋這些就是甲類,像是龍洋、船洋、鷹洋這些就是乙類,其餘的就是丙類。1973年以前按照每枚1元的價格兌換人民幣,到了1973年以後,收兌的價格提升到了每枚2。5元,而改革開放時則進一步提升到5元。

建國初期百姓用銀元兌換人民幣的熱情是很積極的,這主要歸功於當時的宣傳教導,在土地改革、三反五反運動的帶動下,百姓用銀元兌換成人民幣然後購買生產資料的熱情非常高,僅在1952年,就兌換了甲類銀元近200萬枚。

當年銀元鑄造了10億多,為何現在還這麼貴?

在廣州市,僅1950年一年就回收了大概33萬枚甲類銀元,在海口市僅1950年一年就回收了26萬枚甲類銀元,這還僅僅是兩個城市一年內的成效。

以福建省為例,從1949年到1988年,一共回收了各種銀元超過1600萬枚,這還僅僅只是一個省。像是並不非常富裕的安徽省,在40年的時間裡,累計收兌白銀990萬兩。如果將國內各個省份進行彙總,想來無疑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

當年銀元鑄造了10億多,為何現在還這麼貴?

從這些資料來看,中央收兌銀元的工作自從廢除銀元開始,一直持續了四十多年,回收力度之大遠超以前的各個王朝。而不同於銅錢,百年前用陶罐埋藏銀元或是用來陪葬的,畢竟是極少數,因此很多如今市場內流通的銀元,基本都是一些倖存者或者出土的生坑。銀元並不是可再生資源,民間已經枯竭,一些商販甚至會將老銀元熔化重新偽造成新的銀元,這一系列種種原因放到一起,民國銀元價格的一路高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