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珂:誰不知道有一種慾望的坑,叫無底洞,但我還能怎麼樣呢?

一、前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什麼時候才應該下“重賞”?什麼代價方為“重賞”?還是要“三軍未動、重賞先行?”

古代社會兩國之間引起的大大小小的戰爭,是經常性的現象。領兵打仗的人常常面臨“獎賞”和“懲罰”的問題……有功必賞、有錯必罰這個治軍的原則,歷史上很多著名的將軍,他們大多數人在治軍的原則上執行得不錯。

李從珂:誰不知道有一種慾望的坑,叫無底洞,但我還能怎麼樣呢?

特別是在獎賞方面,有個人就很慷慨……他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行軍打仗就靠的是獎賞的方案……為了釣到大魚,必須下重餌。

可是如此重賞,問題就來了:常言道“慾壑難填”,凡事必重賞,第一是資源有限、不好分配;第二,習慣了“重賞”,把人的慾望提得高高的,萬一某一天慾求不滿,那又可以怎麼辦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個人的“前車之鑑”……

二、囊中羞澀的皇帝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後唐明宗病亡後,兒子李從厚繼位,歷史上稱閔帝。閔帝個性優柔寡斷,朝政便被權臣朱弘昭等人把持著。

這些人為了一己私心,肯定要做剷除異己的事情,便把朝中重臣、手握重兵,有著很高威望的潞王李從珂調到偏遠之地任節度使。

李從珂:誰不知道有一種慾望的坑,叫無底洞,但我還能怎麼樣呢?

李從珂對朝政不滿、拒絕調令,並立即起兵,準備入京以清君側的名義。某地指揮使楊思權原本就跟朱弘昭等不和,聞聲附和投降了李從珂,但楊思權也提出了事成後要求封其為節度使之職。李從珂為了大局答應了,並給予了口頭承諾。

其它地方的軍兵也有聞聽楊思權邀功請賞的,也紛紛仿效,李從珂來者不拒,傾其所有地將財物獎賞給歸降的將士……李從珂此時只是一方節度使,所得有限,這樣的獎賞歸降的人,一下子就讓李從珂囊中羞澀。

但形勢也帶來好處,就是李從珂的討伐大軍一路所向披靡,一路無阻地攻入京都洛陽,閔帝被廢,李從珂即皇位。

李從珂沒有忘記當時鼓勵兵將時給出的承諾。馬上下令開啟府庫犒勞眾將官。誰料開啟府庫後才知道只是一個空營,早已經被掏空了。但李從珂承諾要兌現的犒賞金缺口很大,他只好下令搜刮民間之財。

李從珂:誰不知道有一種慾望的坑,叫無底洞,但我還能怎麼樣呢?

這樣一來,又犯了大忌……江山還沒有坐穩,就引來民憤極大、怨聲載道。有些人交不起錢,只能自盡或逃亡。而監獄之中,更是人滿為患……都是交不出錢、又沒勇氣一死了之,想逃、又逃不出去,再被抓回來的人。

儘管這樣,百官挖地三尺,搜刮回來的錢財都不及承諾獎賞的金額的一半數。李從珂為了這件事情,恐怕軍中因此生變,憂心忡忡、寢食難安……李從珂倒是想做一個言而有信的皇帝,可惜自己一拍腦袋說出來獎賞的話到後面無法兌現。這個皇帝真的做得很窩囊、很鬱悶。

李從珂:誰不知道有一種慾望的坑,叫無底洞,但我還能怎麼樣呢?

三、慾求不滿

作為端明殿學士的李專美看在眼裡,也明白皇帝憂心的是什麼。於是找個機會,直言相勸:“國家存亡,在於修法度,立綱紀,而不能單憑獎賞。如果只論獎賞,就是有金山銀山,也填不滿驕橫的兵卒的貪慾的。”

在李專美看來,既然現在的財力有限,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平均分賞,其它欠數,可以作為將來的後補。

李從珂依計而行,不再一味縱容、兌獎。但這些投誠過來的軍士之中,不乏驕橫貪婪之輩,自以為有功於朝廷,現在得到的賞賜數額,跟想象之中差很遠,便怨言四起。

李從珂聽到坊間流傳的怨言後,又擔心影響軍心、更擔心政權不穩,因此也不敢大力整頓流言,對這些人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遷就,就算後期出現了違法亂紀的行為,也不敢處置。

李從珂:誰不知道有一種慾望的坑,叫無底洞,但我還能怎麼樣呢?

久而久之,將帥橫行霸道,兵士抗命不從,李從珂的軍權明存實廢。讓早就有了異心,準備了三年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舉兵起事,帶兵進攻後唐。沿途的守軍都不戰而降,李從珂窮途末路,只能登樓自焚。

四、後記

李從珂的政權,只存在三年時間。就重蹈前朝的覆轍……他的錯誤有幾方面:1)不知己不知彼、不應該胡亂承諾金銀財帛;2)不應該為了滿足獎賞軍隊的數額,而搜刮民間財帛,影響民心;3)不應該對軍隊的驕橫貪婪的不正之風聽之任之,縱容無度。

李從珂:誰不知道有一種慾望的坑,叫無底洞,但我還能怎麼樣呢?

正是由於李從珂平時對這些驕兵不治、綱紀不嚴,導致軍中將士在危難的時候,或望風而逃、或私通敵人、或者棄甲而降。都說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李從珂既失民心、又失軍心,失敗是遲早的事情。朋友們,你們怎樣看這件因為獎賞而引起的“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