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閩侯縣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的小縣城。

去年,大薈師向大家介紹了閩侯的粉幹,嗦了這碗粉,就知道周杰倫所說的稻香到底有多香。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今年,和大薈師一起,走進閩侯,一起來嘗一嘗拗九節才能吃到的拗九粥,這種粥又有什麼寓意呢?

拗九節一般是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它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從這幾個別稱中,可以看出這個節日的目的。

它與孝有關,這天,可以將貧窮送走,迎來一年的好運和福氣。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每逢拗九節,家家戶戶都會起個大早,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已出嫁的女兒,也要在這一天,送一碗“拗九粥”回孃家,表明自己的孝心,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讓父母感受到滿滿的心意。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那麼,這一習俗從何時開始的呢?民間的說法不一。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有的人說,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

這個傳說提到,目連有一個生性潑辣的母親,因作惡比較多,逝世後被關進了陰間的牢房裡,目連雖知道自己母親的德性,但畢竟是母親,總歸是不忍的。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他逝世後,三番五次給母親送吃食,可母親一次都沒吃到。

一問才知道,那些送過去的食物,全部被看守牢房的獄卒給私吞了,怎麼輪得到自己的母親吃。為了讓母親能夠吃上東西,他想了一個辦法,故意把食物的看像弄得很醜。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他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入碗裡,再灑一把黑芝麻,這樣,整碗東西看起來髒兮兮的,像一層土鋪在上面一樣。

就這樣,他把粥端過去給母親,獄卒看到了,細細詢問這是什麼,目連作答:“這是拗垢”獄卒沒再多問,不願自己吃,就把粥遞給了目連的母親。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由於福州“九”與“垢”諧音,而目連成功把粥送到母親手上那天,正好是正月廿九,按照目連母親出生的日子算,那一年她剛好滿二十九歲,所以,福州人就認為,九不太吉利。

那,拗九粥的三個別稱怎麼來的呢?因為它顏色拗黑,所以叫拗九粥,又因為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叫“後九粥”。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而這碗粥,是目連孝順母親的,所以就叫孝九粥。為了祛除黴運,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此換來父母的平安和健康。

當然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拗九粥可以帶來財運,擺脫貧窮。明代學者謝肇制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清代學者多贊成此說,林祖燾《閩中歲時雜詠》一詩中,也提到了:“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

目連給母親的拗九粥,用料比較常規,大家制作時也是以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為主,不過,還可以適當加入蓮子、白果等,最後,與白米滲糯米加紅糖同煮至熟或烯爛,成粥,即可食用。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

拗九節,在閩侯喝一碗拗九粥,入鄉隨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