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技術被誇大? 為啥有人說不好吃? 袁隆平的貢獻有多大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現在吃的大米大多是泰國香米或者東北大米,很少看到雜交水稻,而且吃過雜交水稻的人還表示,口感可能並不是很好。於是就有人提出了疑惑,這口感不好、吃的人又少。為什麼網路上鋪天蓋地的都是誇讚,甚至代表我國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勳章,袁隆平先生將其收入囊中,他到底做了哪些貢獻?今天帶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首先我們做一個小調查,如果你覺得袁老值得這些榮譽,請把感謝打在評論區。實際上能提出上面這個問題的人,大部分都是出生在80年以後的人。因為他們沒捱過餓,所以說沒辦法親身體會到雜交水稻對中國人的重大意義。大家可以問問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上世紀50年代捱餓是不是一件常事。那個時候,袁老也深深體會過飢餓帶來的痛苦,因為餓著肚子沒力氣幹活,睡覺被窩都是冰涼的,做夢都想著自己能夠吃頓飽飯。

雜交水稻技術被誇大? 為啥有人說不好吃? 袁隆平的貢獻有多大

從那時起,年輕的袁老就暗暗發誓,要讓所有中國人都能吃上飽飯。當1973年畝產能夠達到上千斤的雜交水稻問世的時候,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為之振奮。因為這意味著咱們中國人可以在有限的耕地種出可以養活更多人的水稻,再也不用過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除此之外,雜交水稻技術還幫助了世界範圍內更多的吃不飽的人,被外國人譽為東方魔道。憑藉著這樣偉大的成就,袁老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當之無愧。然而,即使如此還是有人質疑,現在雜交水稻也不難種,怎麼就被誇得神乎其神了呢?

雜交水稻技術被誇大? 為啥有人說不好吃? 袁隆平的貢獻有多大

你知道袁老師怎麼從一個叫亨利比奇的美國人手上,把雜交水稻支付的稱號搶過來的嘛。其實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雜交水稻這個概念的並不是袁老,而是一個叫做亨利比奇的美國人。1963年的時候,他就在印度尼西亞完成了雜交水稻的實驗。所以說那時候學術界一部分人把力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亨利還因此獲得了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但是由於他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沒辦法大範圍推廣。後來,日本人提出選用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但是最後以失敗告終了。可以說,在上世紀50年代後,培育高產量,並且能夠大規模推廣的大道,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美日等發達國家大把大把地砸錢。

雜交水稻技術被誇大? 為啥有人說不好吃? 袁隆平的貢獻有多大

研究了十幾年都沒辦法突破,培育雄性不育繫到侏的瓶頸。然而,我們的袁老卻表示,外國人幹不成的事兒,不代表我們,中國人就不能成功。於是,元朗開始在自然界尋找自身發生突變的雄性不育稻株,看看這一望無際的稻田。袁老尋找過程之艱難可想而知。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袁老才找到6株符合條件的道誅,然而,這才僅僅是雜交水稻培育的開端。經過十幾年不斷的實驗,袁老又從雜交水稻的種子中挑選出了世界產量最高的種子,最後才有了讓中國乃至全世界填飽肚子的雜交水稻袁老,也成為了世界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更令人敬佩的是,在雜交水稻問世以後,袁老並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又開始研究如何在海水裡種水稻,如何在沙漠裡種。

雜交水稻技術被誇大? 為啥有人說不好吃? 袁隆平的貢獻有多大

後來成功把海水稻種到了迪拜的沙漠地區,放在以前,在沙漠種水道,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袁老和他的團隊做到了,可是為什麼還會有人質疑雜交水稻不好吃呢?有人說,袁老的團隊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湘兩優九百吃起來味同嚼蠟,只適合用來蒸大鍋飯,做炒飯。甚至還有人說,都這個年代了,沒有必要那麼注重產量種植口感好的水稻啊也相當重要。不可否認,雜交水稻在口感上確實沒有太大優勢,一些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說出這樣的話呢也是無可厚非。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雜交水稻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好吃而存在的。而且從育種專家的角度來看,產量和質量只能取其一。如果現在開始,就一味地追求質量,就有可能沒法滿足普通人吃飽飯的需求。

雜交水稻技術被誇大? 為啥有人說不好吃? 袁隆平的貢獻有多大

要種出口感好的大米,在土壤培育時間以及時長方面都有相當嚴格的要求,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們現在大部分人之所以能夠吃上口感好的米飯,是因為我們現在吃的大米,包括從國外進口來的。如果在特殊時期,想讓全國人民都吃上這樣的大米,幾乎是不可能的。鑑賞官在網上看到一些大學生吐槽食堂的飯不好吃,其實食堂用的大米就是袁老的雜交。所以說大家以後不要再說自己平時沒吃過雜交水稻了,也不要抱怨食堂的飯不好吃了。因為這是袁老畢生給我們留下的財富。好了,本期影片就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可以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

雜交水稻技術被誇大? 為啥有人說不好吃? 袁隆平的貢獻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