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徵和三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軍出擊匈奴,深入漠北與匈奴交戰,李廣利大敗向匈奴投降,五萬漢軍全軍覆沒,這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最後一次作戰。

同時這也不是漢武帝時期,漢軍的第一次失敗了,自從元封五年衛青去世後,漢軍彷彿失去了靈魂,不太會打仗了。

太初二年,趙破奴率軍出塞,攻打匈奴,被匈奴圍困,全軍覆沒,趙破奴被匈奴生擒。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天漢二年,李廣利率軍三萬從酒泉出發,進攻匈奴右賢王部,斬首萬級,班師途中,被匈奴大軍圍困,李廣利差點沒有逃出來,漢軍損失近兩萬人。

天漢四年,李廣利率領六萬騎兵、七萬步兵出朔方與匈奴單于交戰,公孫敖率領萬餘騎兵、三萬步兵從雁門出發與左賢王交戰,另有韓說與路博德率步兵配合,兩線均作戰不利,退兵而回。

那麼為何在漢武帝后期,漢軍對匈奴多次作戰失利,甚至損兵達數十萬人,但是最後活不下去的反而是匈奴呢?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漢軍雖然屢次最終失利,卻都是出塞尋找匈奴的客場作戰

李廣利雖然率領漢軍勝少敗多,漢軍損兵折將,折損十餘萬人,但是這些戰爭無一例外,都是發生漢朝邊境之外,也就是漢軍出塞,尋找匈奴主力作戰,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戰敗。

去別人家裡揍人家,結果沒佔到便宜,有時候還弄的別青臉腫回來,說出去比較丟人,但是終究沒有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上門,一點不敢還手丟人啊,這就是漠北之戰後,漢匈雙方的真實寫照。

漠北之戰後,匈奴遠遁,伊稚斜單于一度生死不明,別說漠南無王庭,就是漠北也沒有王庭,匈奴逃往趙信城以西地區,匈奴自此再以無力威脅漢朝的邊塞。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此後漢軍多次出兵居延塞,目的在於徹底擊潰匈奴單于主力,迫使匈奴向漢朝臣服,這是霍去病去世前漢武帝的戰略目的,只可惜漢武帝準備再次發動對匈奴的大戰時,霍去病病逝。

徵和三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軍七萬從五原出發攻擊匈奴,御史大夫商丘成率軍三萬從西河出發,重合侯莽通從酒泉出發,尋找匈奴作戰。

商丘成率漢軍未能找到匈奴,在返回漢朝的途中被匈奴將領和李陵率三萬騎兵追擊,雙方從浚稽山打到蒲奴水,轉戰九天,匈奴損失慘重作戰越來越不利,於是退兵返回。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莽通率軍到達天山,與匈奴大將偃渠與左右呼知王率領的二萬餘騎兵對陣,匈奴人見漢軍雄壯,收兵不敢與之作戰。

匈奴單于狐鹿姑單于得知漢軍重兵壓境的訊息,將匈奴本部的輜重遷徙到趙信城北面的郅居水,單于率精兵在姑且水列陣等待漢軍。

李廣利率領的漢軍主力,原本按部就班的與匈奴作戰,在夫羊句山擊敗匈奴右大都尉與衛律率領的五千騎兵,漢軍乘勝追擊至範夫人城。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這時候,李廣利與劉屈氂合謀參與巫蠱之禍的事情敗露,劉屈氂闔族被誅殺,李廣利的妻兒也被逮捕下獄,李廣利頓時頭腦發熱,不顧一切進軍匈奴,企圖立功贖罪。

李廣利以數萬漢軍兒郎的性命,作為自己立功贖罪的籌碼,率軍冒進匈奴腹地,直至郅居水。又派遣兩萬漢軍,渡過郅居水,與左賢王軍隊交戰,漢軍大勝。

因李廣利不顧一切地盲目進軍,遭到了長史的反對,長史計劃扣押李廣利,不想被李廣利提前知曉,將長史斬首,李廣利怕軍心不穩,便率軍向南撤到燕然山。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匈奴單于看到漢軍往返奔襲數千裡,必然人困馬乏,十分疲憊,就親率五萬大軍襲擊漢軍,匈奴趁漢軍不備,連夜在漢軍營前悄悄挖掘了一條濠溝,阻攔漢軍出營列陣。

清晨時分,匈奴發起進攻,漢軍遭到襲擊後,本想出營列陣,但是營外突然出現一條壕溝,漢軍進退不得,喪失鬥志,七萬漢軍兒郎全軍覆沒,李廣利投降匈奴。

這次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最後一戰,雖然漢軍戰敗了,甚至全軍覆沒,但是雙方的戰場是在燕然山,匈奴人的腹地,遠離漢朝邊境數千裡,漢軍損失的是進攻的力量,而匈奴損失的卻是防守的力量。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漢軍開發西域,嚴重擠壓匈奴的生存空間

隨著河西走廊成為漢朝的領土,張騫出使西域,將漢朝的眼光開拓到了廣袤的西方,漠北之戰後,漢武帝開始對西域用兵,斬斷匈奴人的一條臂膀。

元封三年,漢武帝派遣趙破奴率軍出征車師國,擊敗車師,威震烏孫、大宛等西域各國。趙破奴擊破車師的過程中,命王恢率軍七百,進攻樓蘭,俘虜樓蘭王,迫使樓蘭臣服。

元封六年,漢武帝下令細君公主遠嫁烏孫和親,聯合烏孫,加強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同時共同對抗匈奴。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太初四年,漢武帝遣使向大宛換取汗血寶馬,大宛王毋寡不許,因漢使大罵毋寡,大宛襲殺漢使,搶奪漢使財物。

漢武帝大怒,派李廣利率騎兵六萬,隨同運輸輜重補給的軍隊達到十餘萬,一路席捲向西,漢軍人數眾多,沿途各國紛紛臣服。

僅輪臺抗拒漢軍,被李廣利攻破,屠城,李廣利大軍壓境,大宛內亂,其貴族殺死毋寡,將毋寡首級送到漢軍營中,向漢朝臣服。

李廣利派上官桀率軍進攻鬱成城,鬱成城守軍抵抗不住漢軍的強大攻勢,開城投降,鬱成王逃往康居,上官桀追至康居,向康居王要人,康居不願與漢朝為敵,交出鬱成王。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徵和四年,莽通率軍前往天山進攻匈奴時,擔心車師國阻撓漢軍,派成娩率軍中樓蘭、尉犁、危須等西域六國兵,進攻車師,生擒車師王,車師向漢朝臣服。

漢武帝時期,基本為漢朝統治西域奠定了基礎,漢宣帝時期,又連破龜茲、莎車兩國,一舉征服西域各國。

西域在漢匈戰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壓縮了匈奴獲取戰略資源的空間,漢朝聯合西域各國與匈奴的對立,同樣令匈奴傷亡慘重。

漢軍聯合烏孫兩次擊破匈奴主力,對匈奴造成了僅十萬人的傷亡,令匈奴元氣大傷,不久之後,匈奴出現內亂,再也無力與漢朝對抗,轉而開始臣服漢朝了。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在天災面前,農耕民族比遊牧民族具有先天的優勢

同樣作為古老的民族,漢人和匈奴人都在自己的領土上生活了很久,都有一套應對天災的方法,從古至今遊牧民族的方法比較簡單粗暴,就是掠奪。

但是漢人作為已經有了數千年文明經驗的民族,早已經總結出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災害的方案,先民早已總結出,三年必有一豐,必有一災,三年之蓄剛好足以應對災荒。

而且隨著權力組織的不斷完善,從先秦開始,華夏先民就開始建築糧倉,儲備糧食,用來應對災荒和戰爭,漢宣帝在各地設定常平倉,用以應對臨時的災害問題。

這樣完善的政令組織,在匈奴的很難形成的,直到蒙古、女真人時期,依然還是掠奪佔據主導,在天災面前,匈奴人不堪一擊。

漢武帝對匈奴最後一戰,漢軍大敗,為何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從李廣利兵敗燕然山後,雖然漢匈之間戰爭減少了,但是匈奴卻遭遇了連年雨雪天氣,牲畜大量減產,人口大量減少,實力不斷下降。

公元前71年,匈奴為了報復烏孫聯合漢軍對其進行阻擊,出動數萬騎兵進攻烏孫,不想遇上大雨雪,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

冬天的大雪,對於漢民來說是豐收的祥瑞,自古有“瑞雪兆豐年”,但對於以遊牧為主的匈奴來說,就是巨大的災難,會將牛羊大量凍死,匈奴人就得餓肚子了。

漢匈戰爭,進入在這種此消彼長的環境下,漢朝持續強盛,匈奴遇上災害,不能南下掠奪,自然慢慢就生活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