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市貿易對於中原與邊疆究竟有何意義?"互市"二字該如何理解?

互市貿易是歷代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進行經濟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

所謂“互市”,也稱“關市”,即中原王朝在緣邊地區開闢交易市場,保護官府或私人與邊疆民族進行互通有無的交換活動,尤其是讓邊疆民族以買賣、交換的方式獲得所需的生活、生產必需品,以減少其對邊境地區的襲擾。

互市貿易對於中原與邊疆究竟有何意義?"互市"二字該如何理解?

與邊疆民族進行互市貿易的主張最早是由漢朝的賈誼提出的。賈誼認為,可以利用匈奴“樂關市,嗜漢財物”的心理,透過貿易交流,互通有無,從而以漢族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去感召和影響匈奴。

這一主張得到朝廷的重視。漢文帝時,開始出現了由政府主辦的互市制度,內地人員可以在指定地點與匈奴進行以物易物的貿易。因為這—制度滿足了雙方的需要,結果漢、匈雙方的關市貿易發展很快,同時,“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長久以來邊境的緊張狀態也得以緩和。

互市貿易對於中原與邊疆究竟有何意義?"互市"二字該如何理解?

於是,漢朝又將這一制度推行於其他邊疆地區,如漢朝對割據嶺南的趙佗政權以及西域各國,都採取了允許互市的政策。漢代以後,歷代中原王朝基本上都將互市貿易作為安定邊疆的一個有效手段,而且商業貿易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如隋煬帝時,隋朝政府就對西域各國採取了積極的通商政策。前來朝貢、經商的大致有30餘國。宋朝時,除在河北等地設“榷場”供宋、遼兩國百姓交易之外,還在西北、西南邊疆地區設立“市易務”——官營經商機構,“置坊列肆,使蕃漢官私兩利”。

當然,在發展互市貿易方面,最為著名、影響最大的還要算唐宋以後實施近700年的“茶馬貿易”,以及明代的“馬市”。

互市貿易對於中原與邊疆究竟有何意義?"互市"二字該如何理解?

歷史上,我國北方、西北和西南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食肉飲酪”,對中原王朝的茶葉和糧食需求極大,有所謂“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之說。當然,需求是雙向的,施惠與受益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