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歐洲文明都曾斷層分裂,為什麼唯有華夏文明沒有

以華夏這樣的概念,以及炎黃子孫這種帶有宗教性質的共同祖先認同神話出發,要長久保持民族性觀念並不難。這一點從存在有先祖崇拜性質的民族來看,其穩固程度是強於普通民族的,類似的比如以色列和許多印第安祖先崇拜的族系同樣如此。

我國如果不統一,那麼也許可以將之視為一個加強版的斯拉夫或日耳曼族系,或者是升級版的印度,但其中依然會儲存中國式的認同。

畢竟印度概念至今其實依然存在,我們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其實更多地偏向於南印度,而非我們歷史上所記載的身毒文明,而南印度的文明,其實依然對印度文明本身有著深遠的影響。印度的概念對這些血源完全不同的民族來說依然可以存在,那中國的概念又怎麼會消失呢?

印度和歐洲文明都曾斷層分裂,為什麼唯有華夏文明沒有

這對一個產生過古老文明或者準血緣認同的民族來說並不是太難,何況從戰國時代來看中國已經兩者兼備了。並在此同時擁有了宗教意識,這也正是為何我們會有天子這一概念的原因。我們說在祀在戎,也是將祭祀放在了前面。

雖然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分裂一個民族從來都不是太難,但要改變同化則並不容易,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他們從母體上剝離,但很難使“他們”變成“我們”。類似的例子在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次,古今中外皆有。

而其中,中國因為其根本性的先祖認同思想,使其與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有一些差別,而這些變化也許發生在傳說時代,或者至少發生在周公的年代,這一種統一的概念並非源自於秦始皇。這一觀念與西方有本質的差別,而且起源非常早。

印度和歐洲文明都曾斷層分裂,為什麼唯有華夏文明沒有

比方說,日耳曼人一開始就是一個民族,只是有不同部落,相比於羅馬人而言,他們就是一個民族。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他們逐步分裂掉了。舉個例子,古代印度有它輝煌的文化,但在雅利安人入侵建立種姓制度以後,古代印度文化從此再起不能。

古代埃及的文化同樣燦爛,但隨著波斯入侵,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再變成羅馬行省,最後阿拉伯化,如今的埃及和古埃及已經半點關係都沒有了。血緣、文化和政治認同的確能形成民族觀念,但在其他文化和政治形態衝擊下維持住原有的文化和政治形態並不是容易的事。

印度和歐洲文明都曾斷層分裂,為什麼唯有華夏文明沒有

現在的例子就是歐美的華裔,即使過了這麼久,卻依然沒有被真正的同化,事實上無論我們如何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其作為一個獨立群體卻客觀存在,而並沒有像黑人或者拉丁裔一樣徹底的融入某一個大類中。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發生過更為劇烈的鬥爭,即使拋開後1000多年從五胡亂華就逐漸開始到遼金甚至元的民族大分裂,依然沒有從根元上割裂這個民族不談。

從更早期所傳的周承夏制到九合諸侯,千百年來也沒有從根本上進行分裂,這主要就是基於血緣與文化的宗教性觀念所造就的。從秦始皇的統一至今不過2000多年,而中華的歷史卻足有5000年,這就是現實中的一個證明。

印度和歐洲文明都曾斷層分裂,為什麼唯有華夏文明沒有

所以如果沒有秦始皇,我們也許會比較晚地進入一個帝國時代,甚至也許就沒有進入帝國時代,但中國、天下和華夏這種基礎概念將會長久存在。事實上並非有了帝國,才不容易被異族文化所替換,事實上有時候有了帝國,因為其統一和組織的能力,才會更容易發生文化的替換。

類似的有羅馬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相反一堆小邦有時卻是比較難以同化的,因為缺乏組織能力的幫助,而需要不斷地重複,甚至反覆變化的過程。

印度和歐洲文明都曾斷層分裂,為什麼唯有華夏文明沒有

看到文化的對抗,就我國的歷史來看周邊並非全是小邦,無論是匈奴、還是突厥,甚至是蒙古,都曾經出現過一些強盛的帝國。一些古斯基泰人、古波斯種人也長期在我們這個國家生活,甚至目前我國依然有他們的直接後裔。

同時還有北印度人,考慮到時代的變遷,我們其實並不能簡單地說從文化上我們長期處於碾壓性的地位,至少對有些文化來說是如此的。我們看一下漢朝對於波斯等國的描述,或者唐僧對西域諸國以及印度的描述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往往與文化對抗的是文化本身,與魔法對抗的是魔法本身,而非其組織能力。體量大,是在對抗的情況下,保證自身的文化戰略縱深較強,但在有組織推行的情況下,也許反而會加速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