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評司馬懿的史論,觀點雖然正確,但侷限於其主觀的身份地位

大家好,我們的傑克來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29)慶流後昆:指福澤可以波及到子孫後代。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十六篇

文:小A斯蒂芬

李世民評司馬懿的史論,觀點雖然正確,但侷限於其主觀的身份地位

原文【93】: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孫文懿,大行殺戮。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既而竟遷魏鼎雲。

司馬懿內心多猜忌但是外表卻表現出寬厚的樣子,因為他的這種猜忌所以就有許多的權變之術。魏武帝曹操察覺到司馬懿是有英雄豪傑的志向的,又聽說他能夠像狼一樣回頭看人,想要驗證一下。於是就讓他在前面走,又讓他回頭看,結果果然是可以正臉朝後看,而身子卻向前不動。曹操又曾經做過三匹馬同在一個馬槽裡吃料的夢,所以心中(對司馬懿就)非常的厭惡。於是就對太子曹丕說道:“司馬懿絕對不是一個甘心為臣子的人,早晚會干涉到國家大事!”可是由於太子曹丕一向與司馬懿關係非常好,每次都替司馬懿說,護佑司馬懿,所以才得以免除被曹操陷害。

李世民評司馬懿的史論,觀點雖然正確,但侷限於其主觀的身份地位

於是,司馬懿對待自己的職務非常勤勉而又盡職盡責,為了工作甚至忘記了睡覺,甚至於割草放牧這樣的小事,也都要親自去過問督查。所以魏武帝曹操才能夠安下心來。

等到司馬懿平定遼東公孫淵之亂的時候,就開始大開殺戮。誅殺曹爽的時候,連他的黨羽全都被殺滅了三族,無論男女和年齡大小,就連已經嫁人的姑姊妹也都抓出來殺了。後來終於篡奪了魏朝的政權。

原文【94】: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跡其猜忍,蓋有符於狼顧也。

後來,(東)晉明帝司馬紹時期,有一天王導在晉明帝的身邊侍奉。明帝就問王導司馬氏是如何得到天下的。於是王導就開始向晉明帝司馬紹陳述先帝司馬懿創業的經過,從魏文帝曹丕一直講到高貴鄉公曹髦之間發生過的事情。司馬紹聽完之後,就趴在床上掩面說道:“如果真是如你所說的話,那麼我大晉朝的國祚還怎麼能夠長遠呢!”

(不過)我們現在分析司馬懿疑忌殘忍的原因,倒是符合狼回頭看的特性了。

李世民評司馬懿的史論,觀點雖然正確,但侷限於其主觀的身份地位

到這裡為止,《晉書武帝紀一》司馬懿的傳記也就全部讀完了。以下則是附在《晉書武帝紀一》後面的“御撰”,也就是由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的史論。

原文【95】:制(1)曰:夫天地之大,黎元(2)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3)之上,居萬乘(4)以為憂;三王(5)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

逮乎(6)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7)交飛。宣皇(8)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9)治,武以稜威(10)。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11),與時舒捲(12),戢鱗潛翼(13),思屬(14)風雲。

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15)外決,殄(16)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17),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18),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19)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20)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21)可齊。及明帝(22)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

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22),恥欺偽以成功;石勒(23)肆言,笑奸回(24)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25),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26),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複道格區宇(27),德被蒼生(28),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29),而身終於北面矣。

李世民評司馬懿的史論,觀點雖然正確,但侷限於其主觀的身份地位

史論全文翻譯:

在這個天地廣闊的世界上,黎民百姓才是根本。國家之中最尊貴的,就是國家的元首。治世和亂世雖然無常交替變換,但是興盛與衰亡卻是有其一定運數規律的。所以,上古五帝雖然高居萬乘之尊的地位,卻依然要為這種事情擔憂;而後來的三王,也都以這種憂煩為快樂的事情。他們比賽誰的智力強,以此爭奪權力和利益,大小的國家互相體吞併,強國與弱國之間相互攻擊侵襲。等到了魏國皇室的時期,出現三足鼎立的情況發生,戰爭連年不息,混亂的局面交錯橫飛。是宣皇帝(司馬懿)以自己天生卓越的才能,順應時勢的變化進行輔佐(魏國),他文能續理政事,武能威懾敵人。用人就像是在用自己,渴求賢者也是唯恐不及;感情深沉而不可預測,性格寬厚而且能夠容納別人。他能夠像光芒化作凡塵一樣,順應時勢的變化而改變,來施展自己的抱負;他時常藏起自己的鱗甲,收斂自己的羽翼,思考著風雲的變化來等待時機。

他把自己狡詐的本心偽裝成忠臣的樣子,以達到在危亡的時期可以延續自己性命的目的。我們看司馬懿內在的雄才大略,和外在英明的良謀以及決策能力,可以在百日內消滅公孫淵,十天的時間就可以擒獲孟達,自然是用兵如神,再沒有比他的計謀更好的了。後來又率領軍馬到西方,與諸葛亮相對持。抑制住諸葛亮入侵的兵馬後,本來是沒有繼續爭鬥的想法的。可是諸葛亮卻派人送來了女人穿戴的衣服和頭巾羞辱他,這才使他有了憤恨迎戰的想法。

還是朝廷的使者手拿符節攔在大營門口,才讓司馬懿的打消了出戰的想法。他這種千里之外向朝廷上書請戰的做法,無非就是要向屬下顯示自己的軍威。況且秦蜀兩地的人,勇猛與懦弱各不相同,根本就不是對手,平坦和險阻的道路,勞累和安逸又各不相同,以這樣的形勢去爭功取勝,失敗是肯定的了!

魏文帝的時候,司馬懿有輔佐之功位高權重,在許昌如同蕭何一樣的委任,崇華殿上甚於霍光一樣的信任與寄託。他就應當竭盡全力的盡忠至節,可與伊尹、傅說齊名。可是到了魏明帝曹叡臨終的時候,更是把他當做國家的棟樑。他先後受到兩位君主的託付,輔佐三朝皇帝,雖然他曾經受到魏明帝曹叡忍住不死的託付,卻沒有過以死相報的想法。當天子在城外的時候,他卻在城內興起了甲兵,(曹叡)陵墓的封土還沒有幹,就急忙開始了相互誅殺,一個忠貞臣子的行為,難道應該是這樣的嗎?人生盡善的行為是什麼?我因此很是迷惑。

李世民評司馬懿的史論,觀點雖然正確,但侷限於其主觀的身份地位

征戰討伐的謀略,怎麼能夠東面有智慧而西面則愚蠢呢?輔佐君主的心志,怎麼能夠前面忠心而後來卻又反叛呢?所以晉明帝司馬紹遮掩自己的臉面,以這種欺騙偽裝的行徑而得到的成功為恥辱。所以後來石勒才會肆意的嘲笑晉朝以奸詐欺騙的方法得到天下。

古人曾經說過:“積累了三年善行,知道的人卻很少;做了一天的壞事,天下卻都能夠傳遍。”不正是這個道理嗎!雖然能夠在當時隱瞞過去,但是最終還是會在後世被人們嗤笑。就好像偷鐘的人捂著耳朵,以為大家都聽不見了;專心的去偷盜金子,鬧市中的人就看不見了嗎!

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貪戀於眼前的(利益)就會去失去長遠的(榮耀),沉溺在利益的人就會傷害到自己的名聲;如果不想損害自己的利益給別人好處,就必定會損害到別人而讓自己享福。順應這種天理則很容易成功,違背這種時運去行動則很難成功。何況是以還未形成的晉國基業,去逼迫尚有餘力的魏國國運呢?雖然你的道術能夠驅動天下四方,(後來)又施加恩德於天下眾生,但是上天還沒有開啟你的時運,想要坐上天子的寶座還是會有阻礙,這不是可以用智慧競爭而來的,也不是可以用強取豪奪來爭搶的,縱然是福澤流傳與後代,但是自身卻始終只能向北面稱臣而已。

李世民評司馬懿的史論,觀點雖然正確,但侷限於其主觀的身份地位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全十六篇(完)。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6月13日。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