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發生時,宋欽宗大哭:後悔沒聽他的話,否則不會如此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宋朝有一次十分恥辱的歷史事件,史稱“靖康之變”,也稱“靖康之恥”,就是岳飛在《滿江紅》中寫的“靖康恥,猶未雪”。在靖康之變中,金朝攻佔了北宋的都城東京,並將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對父子雙雙俘獲,宮中的奇珍異寶、後宮佳麗也未能倖免於難,兩位皇帝更是受盡了恥辱。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宋欽宗才人情世事,抱痛哭,說道:悔不聽彝叔,才至於此。

“靖康之恥”發生時,宋欽宗大哭:後悔沒聽他的話,否則不會如此

那麼這個彝叔是何方神聖呢,竟然是靖康之恥的關鍵點,還讓宋欽宗懊悔不已?彝叔就是北宋末年的名將种師道,彝叔是他的字。种師道出身官宦之家,曾祖是大儒种放從,祖父是名將種世衡。這個來頭不可謂不大,种師道承蒙祖蔭,得以補官,後被宋徽宗親自提拔為提舉秦鳳弓箭手。

“靖康之恥”發生時,宋欽宗大哭:後悔沒聽他的話,否則不會如此

在金宋交戰之際,种師道屢立奇功,被宋徽宗升任為應道軍承宣使。後來宋朝開始聯合金國進攻遼國,那時候的金國還沒有那麼強大,而遼國卻是和宋朝的盟約國。彼時的种師道隨軍擔任保靜軍節度使,他勸誡童貫說:我們聯合金國打遼國,就好像有強盜到鄰居家打劫,我們不但不幫忙,還要落井下石,助紂為虐,這怎麼行呢?

“靖康之恥”發生時,宋欽宗大哭:後悔沒聽他的話,否則不會如此

多麼形象生動的比喻,可童貫不但不聽,還悄悄的彈劾种師道,因為他早看這小子不爽了。然後繼續打遼國,於是宋遼的百年盟約就此打破,唉!唇亡齒寒的道理,身在局中的人總是看不破。於是屢次進諫的种師道被請回家閉門思過了。

果不其然,金國逐漸露出了羊皮下的獠牙,對宋朝開始下手,這時候宋徽宗想起了在家閉門思過的种師道,於是連忙召集他回京,加封他為檢校少保,有自行徵兵、糧的權力。但是一時間种師道去哪裡徵兵,於是他帶著七千兵馬,沿途散發訊息,號稱率領百萬大軍討伐金軍。金軍難以探知宋軍的虛實,於是心生畏懼,拔營後退了不少。

“靖康之恥”發生時,宋欽宗大哭:後悔沒聽他的話,否則不會如此

不久後,种師道趕到了京城,不過朝廷已經與金國方面和解了。但是种師道心中卻有大敗金兵的計策,宋欽宗也同意了。於是种師道暗暗謀劃,本來在他的預想中,春分是最適合出擊的時間,但是宋朝這方面軍隊的一個將領,叫做姚平仲,他擔心功勞都被种師道得了,便提早瞞著种師道去偷襲金兵的大營。

“靖康之恥”發生時,宋欽宗大哭:後悔沒聽他的話,否則不會如此

結果可想而知,宋軍大敗,始作俑者姚平仲,見勢不妙就開溜了,但是主戰的种師道卻背了鍋。並且朝廷又開始割地求和,並且將肅王派去做人質,金軍這才退兵。第一次機會失去。

這時候,种師道再次提議,因為朝廷割了地盤,給了人質,金兵此時肯定志得意滿,因此他勸宋欽宗趁著金兵渡黃河的時候,打他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宋欽宗卻不想打了,覺得地盤都給了,人家也走了,算了,別惹麻煩了。种師道見宋欽宗對他的提議不以為然,只能嘆息道:“他日必為國患!”第二次機會失去。

“靖康之恥”發生時,宋欽宗大哭:後悔沒聽他的話,否則不會如此

然而金國的胃口並不止於此,他們嚐到了甜頭之後又大肆來犯,這時候,种師道在河陽與金國使者王汭,透過一番交談和觀察,种師道判斷金兵定會主攻南方,因此他上書朝廷,請宋欽宗暫時去長安避一避。可是宋欽宗認為种師道老了,膽子小了,還是沒有聽從,而种師道悲憤交加,十月份去世。結果靖康二年,金兵攻破東京,俘獲宋徽宗、宋欽宗。這時候宋欽宗才想起种師道的話,可是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