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無果,他的接班人提出東征,為何最後沒有實現?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有這樣一種感覺,諸葛亮病故後,繼承諸葛亮遺志的姜維便開始了九伐中原的歷程。但是在歷史上,諸葛亮故去20年後,姜維才真正的上位。而在這期間,蔣琬、費禕這兩位大佬,才是蜀漢的實際掌權人。

諸葛亮北伐無果,他的接班人提出東征,為何最後沒有實現?

諸葛亮

尤其是蔣琬,深受諸葛亮的賞識,稱讚蔣琬是社稷之才,是可以共襄大業的人才。

(諸葛亮)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這段出自《三國志》的記載,說明了蔣琬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而蔣琬在繼任後,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器重,同費禕共同治理蜀漢,維護了國安安定,擊退了曹魏的來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蜀漢的國力。被後世奉為“蜀漢四英”之一。

諸葛亮北伐無果,他的接班人提出東征,為何最後沒有實現?

蜀漢四英

在軍事態度方面,費禕是個“鴿派”,不主張對曹魏發對戰事,要息兵養民,經常限制姜維的軍事行動。而蔣琬算是半個“鷹派”,他對於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的軍事行動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北伐道路崎嶇險阻,不利於行軍以及糧草運輸,導致了北伐戰果有限。而糧草問題確實是另諸葛亮頗為頭疼的問題,以至於最後有了屯田同司馬懿對峙的局面。

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據《三國志》記載,蔣琬提出了新的作戰線路,順水東下,透過水軍、從水上行軍以及運輸,以此東征奪取上庸一帶。上庸一帶是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向北可以攻打長安,向東可可攻打襄樊,向南能夠抵達西陵,向西可以回到漢中。這樣的地理條件,讓上庸一帶可以稱之為戰略要地,奪下這裡可以更靈活與方便地進行軍事行動。

諸葛亮北伐無果,他的接班人提出東征,為何最後沒有實現?

上庸地形

蔣琬對這個作戰線路並不只是說說,而且是切實開始造船,準備付諸行動的。但是為何最後沒有現,將這個作戰線路棄之不用呢?我認為有以下4個原因。

1 身體不好

當時蔣琬的身體狀況不是太好,疾病復發,客觀上制約了這個東征計劃的執行。

2 水軍不行

蜀漢集團最強大的水軍,是關羽統帥的荊州水師。但是荊州水師已經隨著關羽的敗亡,成為了過去。益州是山區地形,蜀漢軍隊也是以步兵見長,是否還有水戰人才是一個問題。沒有相應人才對於水軍進行合理指揮,水軍的戰鬥力也將大打折扣。

諸葛亮北伐無果,他的接班人提出東征,為何最後沒有實現?

水軍

3 君臣反對

面對蔣琬提出的這個計劃,很多人持反對意見。他們表示如果東征沒有想象中的順利,回撤的時候將逆水而行,這是非常不利而且危險的。順水東征不是長遠的計策。

於是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等喻指。

劉禪應該也是聽了大家的意見,讓費禕和姜維前去勸說蔣琬不要這麼做。

諸葛亮北伐無果,他的接班人提出東征,為何最後沒有實現?

姜維

4 地形易攻難守

乍一看,上庸一帶是個戰略要地,但是地利優勢往往是對等的。你進攻別人方便,別人進攻你也是一樣。這就和荊州是類似的,四戰之地,往往也最容易遭受他人的進攻,而導致易攻難守的情況。即便蔣琬能順利拿下上庸一帶,東吳沒有發兵作難,面對曹魏來自長安或者襄樊一帶的持續進攻,是否能夠守住這裡也是一個問題。

而且漢水由於武都大地震的影響分為兩段,水路不是通暢的。實際中進軍情況將是,先順流而下一段,隨後陸地行軍、運輸一段,接著再走水陸。這雖然相對於北出秦川還是便捷些,但是也沒有韓信水路運輸那麼方便,尤其是逆流回漢中,將是非常困難的。這也證明,群臣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諸葛亮北伐無果,他的接班人提出東征,為何最後沒有實現?

蔣琬

由於這些因素存在,蔣琬最後還是將東征的作戰線路棄之不用。隨後和費禕、姜維等人商議,還是計劃貫徹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出兵隴右,蠶食涼州作為根本,然後再徐圖中原。

可惜蔣琬在數年後就病逝了,不然說不定我們能看到蔣琬繼承諸葛亮遺志,同姜維一道北伐的事蹟了。

諸葛亮北伐無果,他的接班人提出東征,為何最後沒有實現?

蔣琬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