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怎麼透過蠟燭, 就能判斷有太監要造反?

就像英雄愛美人一樣,古代帝王作為權利的集大成者,身邊有可以完全信任的大臣也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像是唐朝著名忠臣魏徵,李世民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將他歸屬在自己手下,一直為朝效力。今天給大家聊聊康熙王朝中的忠臣周培公,他是如何透過蠟燭斷定出來有太監要造反的呢?

周培公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得力大臣,他的一切都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得來的,這樣有節氣的大臣自然很快就收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當時吳三桂在有意造反,更是在康熙身邊安插許多眼線,甚至有很多太監都被他收買,為的就是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一日晚上,周培公正在和皇上商談國事,但是卻被他注意到一個細節,蠟燭快要燃完了,他湊近發現蠟燭竟沒有捻子,奇怪的是可以燃燒。這一點讓人不起疑心都難,在古達都要靠蠟燭照明,一旦皇宮內失去了光亮就會陷入慌亂之中,這樣一來為那些歹心之人很好的提供了作案現場。

而蠟燭這種生活用品通常也是有太監購入的,於是周培公大概明白了,在蠟燭滅的一刻勢必是有人會起兵造反了。正是由於他的這個小發現,才讓皇上逃過了一劫,更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清朝動盪不安,他清楚局勢,才會如此肯定的。而當時的他正是為皇上效力證明自己的時候,所以吳三桂只能說加速了他的仕途發展。

他為康熙立下了不世功勳,備受賞識的他遭受了旁人的嫉妒,不願隨波逐流的他被索額圖和明珠所痛恨,一次又一次的在康熙面前詆譭中傷他。他的職務和他的才能完全不匹配,在眾大臣的壓制下過的並不開心,雖然挽救了風雨飄搖中的大清,但是最終鳥盡弓藏。

甚至有人向康熙上書說唯恐他是第二個吳三桂,別忘了當年擊潰吳三桂他可是有著一半的功勞啊!最終周培公還是被髮配到了盛京任職小小的提督,在苦寒之地的他最終染上了疾病,然後悄然離去。這樣的能人,如果好好得以繼續重用,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