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周遊列國, 就是在山東和河南跑了跑

孔子“周遊列國”,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歷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與弟子們歷時十四載周遊列國,飽嘗艱辛,他們究竟到過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麼?

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有120多個。諸侯國彼此之間、諸侯國與周天子之間具有廣泛的血緣、文化及制度上的聯絡。至春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事實上已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彼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兼併戰爭。到春秋末期,留存的諸侯國有十幾個。

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變革時代。孔子因和當時魯國國君政見不合、鬱不得志而離開魯國。長天巍巍,大野蕩蕩,古道漫漫,征塵僕僕,孔子及弟子們在周遊列國的途中艱難跋涉,為實現政治理想而不懈求索,這一遊走,便是十四載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被後世人尊為萬世師表。

古代的周遊列國, 就是在山東和河南跑了跑

孔子人生重要階段在路上

孔子的一生應該給我們很多的啟示,他在遊歷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體悟人生,在體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旅途的歡樂抑或困苦,都沒有讓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看著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是孔子面對山水發出的對人生最深刻的認識,是對人生旅程的終極關懷與深刻思考。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發了他對自然大道的無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沒有深刻繁複的說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與感懷。

可以說,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階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遊者的千古樣本,他遊歷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都記錄了下來,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論語》。

古代的周遊列國, 就是在山東和河南跑了跑

孔子晚年,遊歷歸來,不再東奔西走,但是,卻仍然能放眼天下進入了另一個靜寧、安閒的時期,那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孔子十四年的遊歷,可能這種人生體驗不會來得這麼深刻和強烈,孔子的晚年也不會步入一個如此祥和的心境,這應該都是遊歷的功勞。修齊治平、內聖外王,那只是儒家所要躬行的實踐;而悠遊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古代的周遊列國, 就是在山東和河南跑了跑

近當代諸多大家,無不涉歷寰球,學貫中西。異域的山水風景、民俗風情,無疑給了他們太多的啟迪與思索。這是在自然差異的基礎上上升到文化的衝突與碰撞的交流,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絢麗綻放的文明的花朵。

放下歷史看今天,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人生旅行的智慧。其實,人生就是一場重要的旅行,伴隨著思索,成就了智慧。既然從出生就註定不能停止這場人生的旅行,所以,不妨向孔老夫子學學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快樂暢遊吧。

古代的周遊列國, 就是在山東和河南跑了跑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其實不過就是當今的河南和山東等地

孔子周遊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遊歷。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遊列國圖”標註的線路圖來看,孔老夫子當時周遊的,有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蕞爾小國。楚算是大國,但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但由於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古代的周遊列國, 就是在山東和河南跑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