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之上的權臣娶皇后為妻40位公主甘願做妾,皇子認他當養父!

在帝制時代,皇權至上。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說的便是這個道理。權傾朝野如明末的“九千歲”魏忠賢,也因為崇禎的一句話而倒臺,最終落得個客死他鄉的下場。相比於魏忠賢的權勢,帝制時代中臣子權力最大者,莫過於行廢立帝王之事者,如霍光、董卓等。他們或有篡位之能、或有篡位之心,紛紛被皇帝所忌憚。漢宣帝與霍光同車時,常感覺芒刺在背,這也為他死後的可憐下場埋下了伏筆。

巔峰之上的權臣娶皇后為妻40位公主甘願做妾,皇子認他當養父!

相比於霍光和董卓,在帝制時代的權臣隊伍中,有這麼一號人物。他不僅公然把皇后娶回了家,還讓40位公主甘願給他做妾。皇帝得知後不僅不動他,反而還令皇子認他為養父。權傾朝野到如此地步,試問何人能望其項背?但他的名字卻讓許多人都感到陌生,因為他並非是傳統的漢人權臣。他叫伯牙吾臺·燕鐵木兒,這個名字一聽就知道是蒙古人。的確,此人正是元朝的權臣。因為元朝這段歷史相對陌生,所以知道此人的人也就不多。

巔峰之上的權臣娶皇后為妻40位公主甘願做妾,皇子認他當養父!

燕鐵木爾年少時便成為了元武宗海山的貼身侍衛,並深得後者喜愛。因為追隨海山出鎮漠北有功,所以當海山登上皇位後便封他為同知宣徽院事。皇慶元年(1312年),燕鐵木爾繼承父親左衛親軍都指揮使的職務,開始掌握兵權。海山死後堂弟也孫鐵木爾自立為帝,是為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燕鐵木爾升到了太僕卿;次年又遷同僉樞密院事,權力開始急劇膨脹。但此時的他還沒有成為權臣的資本,將他推向權力巔峰的是元室的一場內亂。

當36歲的泰定帝突然駕崩後,元室內部再次圍繞繼承權發生了矛盾。燕鐵木爾動用武力,將一批反對自己的重臣悉數下獄,其中還包括丞相。此時的燕鐵木爾大權在握,皇位他想給誰坐,就能給誰坐。按照制度,泰定帝死後皇位應該由海山長子和世繼承才對,但他因為曾發動過叛亂,當時還流亡在外。燕鐵木爾扶植的則是他的弟弟圖帖睦爾,這便是元文宗。因為皇位本就不合法,所以圖帖睦爾許諾等哥哥回來後便把皇位還給他。

巔峰之上的權臣娶皇后為妻40位公主甘願做妾,皇子認他當養父!

但這兩個親兄弟之間還沒開始鬧矛盾,另一邊倒先鬧起來了。雖然泰定帝是自立為帝的,但他也有兒子。所以他死後,在上都一批忠於他的老臣不滿文宗即位,便傭立了他的兒子阿速吉八當皇帝,是為元順帝。一個帝國兩個皇帝,就好比天上同時出現兩個太陽。蒙古人沒有漢人那麼多的正統不正統的說法,誰的拳頭硬誰就是正統!以大都為中心的元明宗南方集團,和以上都為中心的元順帝北方集團,就此開始了內戰。

燕鐵木爾把寶全部壓在了元明宗身上,所以他無論如何也要讓他獲勝,否則自己跟著滿盤皆輸!久經沙場的燕鐵木爾為了確保勝利,親自出馬,最終將元順帝的勢力消滅。皇帝是自己立的,江山是自己保住的,燕鐵木爾自此達到了權力的巔峰。元文宗對這位大功臣也投桃報李,封他為中書右丞相、知樞密院事,一手握政權、一手握軍權還遠遠不夠。文宗還給了他無以復加的榮譽——賜“答剌罕”稱號。

巔峰之上的權臣娶皇后為妻40位公主甘願做妾,皇子認他當養父!

蒙古人的“答剌罕”類似於漢人的“九錫”,但比九錫還要尊貴。九錫只是用帝王儀仗禮節而已,答剌罕則可以在此基礎之上自由出入皇宮,並且可以世襲罔替、不受死罪!元文宗的皇位還沒坐熱乎,大哥竟然回來了!這下好了,吹下的牛要兌現了。元文宗竟然老老實實的把皇位讓給了大哥,自己乖乖退位,這大哥便是元明宗。相比於弟弟文宗的軟弱,哥哥明宗非常強硬。他不畏懼燕鐵木爾的權勢,竟然準備扳倒他。

巔峰之上的權臣娶皇后為妻40位公主甘願做妾,皇子認他當養父!

但好景不長,元明宗的雄心壯志還沒來得及實現,自己先死了。滿朝文武心中都有數:皇帝身體硬朗得很,絕不可能是自然死亡!但即便人人心知肚明是燕鐵木爾乾的,也沒人敢說出來。明宗一死,聽話的文宗再次登基。因為有老哥的前車之鑑,所以他這次越發的聽話了。泰定帝死後,其後妃應當發配安東,由燕鐵木爾親自執行。但是奈何泰定帝的皇后和兩個妃子太過漂亮,燕鐵木爾身為一個成年人,根本不做選擇題,直接全部打包帶走。

巔峰之上的權臣娶皇后為妻40位公主甘願做妾,皇子認他當養父!

雖然泰定帝死了,但他的皇后和妃子依舊享有之前的名號,並且在輩分上還是文宗的嬸嬸!但燕鐵木爾不管這些,反正他看上的女人,不管是誰的,都得搶到手!當朝皇帝的嬸嬸、前任皇帝的皇后,就這樣成為了大臣的正妻,另外兩位后妃也成為了小妾。再加上元室的內部鬥爭太過激烈,所以近40位公主為避免受害,紛紛尋找大樹依靠。在她們看來,只有燕鐵木爾能夠給她們安全,所以爭前恐後地嫁給他做小,燕鐵木爾納妾納到‘’想吐“。

元文宗自知無力對抗燕鐵木爾,為了避免自己也落得哥哥一樣的下場,只能順應著他的心思。為了和他搞好關係,文宗還令兒子認燕鐵木爾為養父,在構建關係的同時還強行把輩分拉平了。可惜燕鐵木爾權傾朝野、呼風喚雨,卻因終於過度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