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戰略錯誤,出兵隴右而沒能奇襲長安,就註定了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的問題在《三國志》裡已經說清楚了,“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翻譯成現代說法就是領軍能力強,戰役策劃能力有問題。諸葛亮從一開始就不該折騰隴右,隴右一個堡壘地形,又窮,全是山,天然不適合進攻,就算打下來也要損失慘重,對魏國卻是不痛不癢,只要把幾個通道一堵,蜀國還是不好進攻。

結果諸葛亮前四次基本都耗在隴右了,除了第一次每次最後都是缺糧退兵,最後一次才想到直接進攻關中,結果糧食問題立刻解決了,平原上魏軍也沒法固守,即使沒分兵分路情況下,蜀軍也戰略大優,結果諸葛亮自己壽命不足了,功敗垂成。

諸葛亮的戰略錯誤,出兵隴右而沒能奇襲長安,就註定了北伐的失敗

這方面曹真、魏延的眼光都比諸葛亮強,諸葛亮一伐之後,曹真立刻讓人修陳倉城,防止下一次諸葛亮直接攻擊關中,因為在真正的軍事將領看來,關中才是要害,隴右不過雞肋。諸葛亮犯的錯誤就是《孫子兵法》那句:“但聞拙速,未聞巧久”,攻隴右基本就是“巧久”罷了。

諸葛亮的戰略錯誤,出兵隴右而沒能奇襲長安,就註定了北伐的失敗

根據的就是諸葛亮五次北伐的結果,事實上,除了第一次偷襲外,諸葛亮最順利的就是第五次,關中富庶,搶割小麥就可以維持軍糧,再加上屯田,之前最大的困擾糧食就不再是問題了,而魏軍沒了山地,基本擋不住蜀軍的進攻,你當司馬懿真是女裝大佬嗎?

這些也充分證明了之前多次進攻隴右的錯誤性,蜀國作為弱勢進攻方,《孫子兵法》上反覆強調要“拙速”不要“巧久”,換而言之最好優先攻擊對方要害,而不是在外圍浪費時間,諸葛亮先攻外圍的隴右,不顧要害的關中,結果多次無功而返,恰恰證明了《孫子兵法》的正確性。

諸葛亮的戰略錯誤,出兵隴右而沒能奇襲長安,就註定了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北伐從戰術和後勤上確實完美,但方向選錯了,再怎麼完美也是事倍功半,這就是戰役學存在的意義。順便說一句,一伐諸葛亮恰恰是最大的責任人,“違眾提拔”馬謖真的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最重要最要命的事交給一個新手,作為軍事領袖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諸葛亮的戰略錯誤,出兵隴右而沒能奇襲長安,就註定了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是因為守街亭雖然重要但卻簡單,可以立大功,這才是為啥諸葛亮要用新手,任務簡單功勞大,這是典型的文官思維,文官提拔新人都是給他簡單但有功勞的活。但子午谷這事功勞大難度更大,是不可能給新手練習的。諸葛亮一伐最大問題就是他還是文官思維,而不是武將思維,文官分配任務看難度,武將分配任務看重要性。

諸葛亮的戰略錯誤,出兵隴右而沒能奇襲長安,就註定了北伐的失敗

魏延拿不拿下長安根本不重要,只要魏延出現在長安城下,整個曹魏就得瘋了一樣回救,不然前線的曹真大軍就要斷糧了,諸葛亮的主力就可以長驅直入。如果魏延拿下長安,只要放把火把長安旁邊的糧倉燒了,整個曹魏大軍的援助規模就會受到嚴重製約。從戰役學來講,魏延出現在哪裡都會形成極大的威脅。

順便說一句,曹真軍團很多人家屬都在長安,看看關羽丟了江陵後為啥軍隊都沒怎麼打就潰散了,很簡單,家屬在江陵城內,魏延要真是拿下長安,不管守不守得住,前線的曹真軍團就要崩了,諸葛亮至少也能拿下半個關中,並隔絕隴道,雙方弄不好要在長安城下對峙。

諸葛亮的戰略錯誤,出兵隴右而沒能奇襲長安,就註定了北伐的失敗

魏延是奇兵,能不能守住長安本來就不是目的,能守住就守,守不住就走,這一路的最低目標應該是斷曹真糧道,逼迫魏國先集中解決他這一路,作用和一伐的趙雲差不多,但如果魏延到位,效果要比趙雲那一路要好,這其實是蜀漢常用的雙頭蛇戰術。當然如果魏延能守到諸葛亮到長安,那關中可能一戰就易主了,所以這其實是戰爭的最高目標,不應該過於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