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魯迅,讀懂已是筆下人:有人成了閏土,有人成了鋼叉,而我活成了猹

年少不懂魯迅,讀懂已是筆下人:有人成了閏土,有人成了鋼叉,而我活成了猹

小時候看魯迅的《故鄉》,不知其中深意。

記得的恐怕只有閏土、鋼叉和猹,還有那地裡一望無際的西瓜。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

《故鄉》全文以第一人稱來寫,通篇都是以“我”來寫,以至於很多讀者都會帶入其中,覺得自己才是那個周家的少爺。

長大了,歷經人間心酸、嚐盡世間冷暖。

再讀魯迅,再讀《故鄉》,方才發現,自己居然活成了書本里的人物。

01

少年閏土,單純天真

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閏土的父親只是周家的工人,可少年時的閏土,對於同樣是少年的魯迅,並沒有什麼身份的概念,能很愉快地玩耍。

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之間,雖然不知道談些什麼,但卻沒有什麼隔閡。

年少時的我們,和同齡人玩耍時,又有誰會在意身份呢?

誰會在意對方的父親是做大官的、大老闆,亦或者普通工人、農民呢?

單純懵懂的他們,互相憧憬著對方的世界。

農村的孩子閏土進了城,見了很多好玩的東西,很開心;

城裡的魯迅聽著閏土鄉下的“精彩”生活,也無比的希冀。

雪地捕鳥、西瓜地裡刺猹,海灘上撿貝殼。

一切都是那麼的單純,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他們不知道的是,未來的他們,會被生活的磨難磨平稜角。

再次相見時,那些單純很美好早已不復存在。

年少不懂魯迅,讀懂已是筆下人:有人成了閏土,有人成了鋼叉,而我活成了猹

02

有人活成了閏土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魯迅再見閏土時,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在西瓜地裡刺猹,意氣風發的少年,而是活成了他父親的樣子。

同樣灰黃的臉,同樣紅腫的雙眼,同樣深深的皺紋,同樣飽經生活的磨難。

他那一聲老爺,不僅刺痛了魯迅的心,更是刺痛了所有讀者的心。

而他身邊帶著同樣的下一代的“閏土”,自己的兒子水生。

可以想象得到,未來的某一天,水生也會活成另一個閏土。

一代一代,這樣輪迴下去。

就像是宿命。

初讀時我們感嘆閏土土不啦嘰,到如今仔細地想一想,許多人又何嘗不是活成了閏土呢?

和父輩一樣,做著差不多的工作,娶個差不多的老婆,或者嫁個差不多的人,過著差不多的日子。

儘管如此,日子還是得繼續,不是嗎?

即便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閏土,但在那些真正的少爺們面前,我們真的比閏土還土。

年少不懂魯迅,讀懂已是筆下人:有人成了閏土,有人成了鋼叉,而我活成了猹

03

有人活成了鋼叉

活成閏土也不錯,至少活得真實。

可有的人卻活成了鋼叉。

魯迅筆下的鋼叉,沒有主動能力,靠人控制,刺哪兒打哪兒,是不折不扣的工具。

我們中的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做著一份卑微的工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終日被人指手畫腳,即使明知他的指揮是錯的,還是不得不服從,生怕丟了這破損的飯碗。

自己做得不情不願,還要處處受制於他人。

這與鋼叉何異?

但這裡面,也包含了太多的心酸和無奈。

年少不懂魯迅,讀懂已是筆下人:有人成了閏土,有人成了鋼叉,而我活成了猹

04

有人活成了猹

活成閏土、活成鋼叉的確挺悲劇的,有些人不願意承受這些,卻活成了另一幅樣子,就是活成了猹。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在魯迅的文章裡,猹是這樣一種動物。

它喜歡偷吃瓜,又十分狡猾,而且十分兇猛,若不是有鋼叉在,它可能還會咬人。

就像有些人,為了更好的生活,他們學會了一套更好的處世手段。

他們越來越圓滑,越來越沒人情味,變得目中無人,變得毫無底線。

喜歡不勞而獲,甚至喜歡竊取別人的勝利果實。

這樣的人,可不就是活成了猹?

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

魯迅走在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叫“迅哥兒!”回頭只見一個唇紅齒白的美少年。

魯迅問:“你是?”

少年說:“迅哥兒,你

忘了那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地、鋼叉、項帶銀圈的少年了嗎?”

魯迅興奮地抓住他:“閏土!你是閏土!”

“不,我是猹。”

翻開書,滿眼都是帝王將相;合上書,身邊全是柴米油鹽。

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生而為人,又有誰不想活成少爺、公主?

結果到頭來,命運卻讓人變成了閏土和丫頭。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我們於歷史之中,就如滄海一粟。

我們能做的,只能自得其樂。

哪怕生活欺騙了我們,我們也要笑著面對每一天。

生活太累,不如卸下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