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傳說共有好幾個版本, 那麼真偽如何鑑別

“六尺巷”的傳說共有好幾個版本, 那麼真偽如何鑑別

關於“六尺巷”的民間故事,已經流傳很久了。故事的大概情節是這個樣子。說古時候,某地的鄰里之間為了蓋房子,在宅基地的劃分上引起了爭執。這一家是在京城做宰相的人家,而那一家呢?也是朝廷的重臣。因為都是老戶,祖居了上百年的老宅,所以,由於年代久遠,基址分不清了。這樣,就把官司打到縣衙。縣衙一看,這官司自己沒法斷呀,就往上推,府衙一看,知道縣衙耍滑頭,心想,自己為何要做替罪羊,於是,又把案子上報到府臺那裡。府臺管著全省的大小事務,你這一個小官司,那裡看得上眼,就把案子擱置到一邊。

“六尺巷”的傳說共有好幾個版本, 那麼真偽如何鑑別

這打官司的宰相這家一看,官司給擱置起來了,還以為自己使得力度不夠,於是就給在京城做官的宰相老爺寫了一封信,述說原委。宰相看完信,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書,勸家人不要太仗勢欺人,要搞好鄰里關係,家人看後,醍醐灌頂,主動讓出三尺之地,鄰里一看,宰相家都讓步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也讓出三尺寬的地方,這樣,原來緊張的鄰里關係不光解除了,彼此也都和諧了,後來,這讓出來的地方,就變成一個走廊,號稱“六尺巷”。

“六尺巷”的傳說共有好幾個版本, 那麼真偽如何鑑別

這個故事雖然流傳千年,但是原型到底是哪裡?目前有三個六尺巷,現在各地雖然不像西門慶,諸葛亮這些歷史或者傳說人物搶奪的那麼頭破血流,但是也是有爭議的。

“六尺巷”的傳說共有好幾個版本, 那麼真偽如何鑑別

我們看看以下幾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說的是清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1637年-1708年)。事情出自同樣是清代安徽桐城的文人姚永概寫的《舊聞隨筆》。當時張英的回詩是這樣寫的: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第二個版本。明代葉廷秀(1599一1651)《詩話》裡,就有另外一個版本了。大學士郭東野為翰林時,往家寄的詩,詩詞是這樣寫的:

千里封書只為牆,讓他幾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傳說共有好幾個版本, 那麼真偽如何鑑別

第三個版本。褚人獲(1635—1682)的《堅瓠集》中,收錄了前代《韻語晨鐘》給出的更早的版本。舒國裳(1487—1531)在翰林時,往家寄的家書,其中有詩,詩云:

紙紙家書只說牆,讓渠徑寸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計,今見城牆不見王!

“六尺巷”的傳說共有好幾個版本, 那麼真偽如何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