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驚天下 8個祭祀坑完整復原 3000年前神廟拼圖乍現?

3月20日,“考古中國”重大專案工作進展會在成都召開,會上通報了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重要考古發現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據介紹,新發現的6坐“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重要文物500餘件。

本次新出土的文物與過去有何不同?又將對未來巴蜀文化的挖掘提供哪些裨益?現場考古工作運用了哪些高科技?針對上述輿論關注的問題,國家文物局在3月20日作出詳細迴應。

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與過去有何不同?

諸多新器形表明,古蜀文化與中原文化聯絡密切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目前,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中,新發現的六個“祭祀坑”已發掘至器物層,出土金面具殘片、鳥型金飾片、金箔、眼部有彩繪銅頭像、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精美牙雕殘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

自1986年發現1、2號“祭祀坑”,三星堆在當時已出土青銅神像、青銅人像、青銅神樹、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貴文物千餘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青銅文化面貌。

到1987年,考古工作者提出“三星堆文化”命名,推斷其年代相當於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際。那麼,此次挖掘有哪些新發現?據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冉宏林介紹,目前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的六個“祭祀坑”,與30餘年前發現的兩個“祭祀坑”有哪些異同?三星堆第1、2號“祭祀坑”發掘者、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長陳顯丹介紹:“新發現的六個‘祭祀坑’與之前兩個相比,坑型都為長方形,基本形制與朝向一致,出土文物種類相似。但不同的是,新“祭祀坑”出現了很多新器形,同時,祭祀坑大小不同,深淺不一,坑內的文物各有側重,有的坑象牙多一些,有的坑大件青銅器較多。”陳顯丹進一步指出,此次考古發掘出現的新器形,既反應了與中原文化有密切聯絡,也揭示了古蜀文化在文明交流中吸收融合為己所用的創新。

三星堆的新發現有何意義?

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歷史程序研究提供實物資料

“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現是會影響四川考古、中國考古甚至世界考古的很重要的發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對此次三星堆新發現給出高度評價。

“三星堆‘祭祀區’的考古發掘聚集多學科、多團隊的考古和文保力量。”孫華指出,諸多考古專家和文保專家匯聚在一起,不同的思想、技術在一起碰撞,有利於推動我國考古事業的發展。

同時,相關專家也提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充分體現了古蜀文明、長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和發展脈絡、燦爛成就的實物例證。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文物局指出,三星堆遺址“祭祀坑”的新發現,將更加豐富和深化對於三星堆遺址、三星堆文化的認識,對更加全面認識三星堆文化與周邊地區的文化,特別是與中原地區、江漢平原地區文化的歷史關係以及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程序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這裡可能是三星堆神廟 或祭祀場所的遺存

孫華表示,新發現有助於解決長期懸而未決的學術問題,並且新發現完整揭示了可能是三星堆神廟或者祭祀場所的遺存,有助於我們復原當時神廟的內部空間,在世界範圍內少見。

“祭祀是一個經常性的行為。”孫華表示,現在的新發現具有統一性,“對我們認識性質提供了重要線索。”

“過去發現的2個坑是埋藏的一部分,不完整,現在新發現了6個坑,並對周圍進行了詳細勘探,有助於我們復原當時神廟的內部空間,瞭解當時的禮儀場所資訊。”在孫華看來,不止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也很少有能復原出3000多年前神廟內部情景的。“這給我們完整認識當時的禮儀空間、宗教思想,乃至於反映出的宇宙觀念,提供了重要資料。”

此外,孫華提到,這一次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考古除了四川成都的考古文保力量,還彙集了四川大學、上海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的考古文保力量,“有利於推動我國考古事業的發展,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黑科技”

穿防護服

在玻璃房裡無菌發掘

據介紹,此次發掘,考古工作者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設考古發掘艙、整合發掘平臺、多功能發掘作業系統,在多學科、多機構的專業團隊支撐下,構成了傳統考古、實驗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實現了考古發掘、系統科學研究與現場及時有效的保護相結合,確保了考古工作高質量與高水平開展。。

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裡面數個通透的玻璃房子將新發現的“祭祀坑”罩住。這個裝滿各類裝置的考古“發掘艙”可以控制溫度、溼度。

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古蜀國祭祀“聖地”開展“野外”考古,彷彿是在封閉的高科技實驗室工作。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裝置一應俱全。三星堆遺址發掘總領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告訴記者,在這樣的“考古艙”裡開展發掘工作,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溼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

時隔30餘年,再次對三星堆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科技在考古領域的作用日益顯現。

據介紹,針對本次新發現坑的發掘、保護與資訊提取,專門設計了一套多功能考古作業系統,努力創新設計具有中國風格的考古發掘設施裝置。

首創

實驗室搬到考古現場

消防專家受邀看灰燼

統計顯示,共有34家單位參與了這一輪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課題預設 保護同步 多學科融合 多團隊合作”的發掘原則,被考古人員認為是除出土文物以外的一大亮點。考古資訊的採集愈加豐富,文物從發現到保護時間更短,而實驗室搬到考古現場也被認為是首創,甚至考古團隊裡還出現了消防專家。

“文物保護理念貫穿於整個發掘工作始終。”冉宏林介紹,現場搭建了發掘保護的大棚——這個精緻的鋼構大棚,曾獲得參觀的考古界大拿們一致稱讚。現場還設定了應急保護平臺,“把實驗室搬到考古發掘現場,沒記錯的話,是這次發掘的首創。”

而在具體的發掘坑上方,還配置了恆溫恆溼的考古發掘工作艙,艙內配置多功能考古作業系統,“避免發掘人員在發掘時直接踩踏在發掘物件上。”具體發掘時,工作人員還要穿戴防護服。

硬體以外,文保人員也會參與考古工作方案的編制,“這樣才能設身處地地瞭解怎樣在發掘時同步進行文物保護。”冉宏林介紹,文保人員是納入到發掘團隊中的,要親自參與考古發掘。他舉例,如果發掘人員發現重要現象需要現場保護,文保人員可以直接進行,“大大縮短了文物暴露在外的時間,減少了發掘和文保的時間差。”

接受採訪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顯丹聊到了“多學科融合 多團隊合作”,他提到,這一輪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專家團隊,在常見的物理、化工、植物等方面的專家之外,他們還邀請了消防領域的專家。考古發掘,為什麼邀請消防專家?陳顯丹解釋,因為出土文物裡包括灰燼,“很多東西被燒過。”

陳顯丹介紹,已發現的器物坑裡有火燒的情況,“那麼火燒的溫度,火燒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是在坑內燒的還是在坑外燒的?”他透露,現在看來坑內並不是第一現場,而是第二現場,“那麼第一現場在哪裡呢?這就需要團隊合作。”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亮杜玉全 王明平 嚴雨程 楊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