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作者|牛角尖

豆瓣7。1、知友推薦86%……上個星期,劇集市場口碑熱度最聲勢浩大的非愛奇藝“迷霧劇場”第三部作品《誰是兇手》不可。首播愛奇藝站內熱度值打破“迷霧劇場”過往作品首播記錄、全網劇集市佔率破17%(上線3天)、歷史最高輿情111萬和微博主話題閱讀量破12億的成績,都在印證著這部作品的口碑與流量。

不可否認,《誰是兇手》的確“不錯”。尤其是在今年懸疑劇集全程暗淡、“迷霧劇場”接連撲街之際,《誰是兇手》至少證明了只要好好講故事、不刻意炫技,就會贏得大眾的喝彩聲。

但好評聲卻也止步於此。中規中矩的懸疑推理、不夠出彩的懸疑案件、褒貶不一的趙麗穎演技,以及這部劇“戲外”的道具風波,共同築成了這部劇的口碑B面。

《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換言之,

《誰是兇手》或許可以勉強看成是愛奇藝“迷霧劇場”今年的“門面”之作;但若從整個懸疑劇市場來看,豆瓣評分剛剛過7、演員演技褒貶不一的它,遠不能代表當前內地市場的懸疑劇製作水平。

可略顯悲傷的是,截止至目前,

今年內地懸疑劇豆瓣評分過7的作品,還僅僅只有5部。

反觀“隔壁”,無論是大洋彼岸的英美地區,還是香港臺灣,今年已經陸續創造出《魷魚遊戲》《逆局》等精品佳作。

國產懸疑劇的創作“春天”,還在路上。

《誰是兇手》及格了,然後呢?

以一樁17年前的連環殺人案為背景,17年後,當故事中的主人公紛紛長大,昔日被掩藏在黑暗中的“真相”也即將水落石出。

這是懸疑劇《誰是兇手》的故事主線,也是整個故事最能調動大眾情緒、引發追劇共鳴的“懸疑埋梗”。但除此之外,“主線”劇情中參雜著各種“懸疑副線”,比如瀋海洋之死、誰是虐狗的罪魁兇手等,都讓整個案情更加撲朔迷離。

誠如上文所言,《誰是兇手》擁有著不錯的邏輯推理和懸疑埋梗,算是近期市場中主打“本格推理”的一個驚喜之作。比如劇中開篇呈現的連環殺人案,兇手作案時讓死者流露出的標誌性“死亡微笑”,用鬧鐘靜靜記錄死者最後的生命時長,以及片頭所採取的“動畫”寓意,都讓其頗有與愛奇藝“迷霧劇場”封頂之作《隱秘的角落》一較高下的意圖。

但“好評”卻也戛然而止。

這部劇中無論是出現的推理案件,還是鏡頭語言鋪墊的“懸念感”,都削弱了大眾的追劇氛圍

。一言以蔽之,《誰是兇手》並無明顯的案件推理邏輯Bug,但聚焦17年舊案、採取“案中案”敘事手法,以及犯罪心理陳述的表達方式,在懸疑劇市場早已見怪不怪。借用網友言論“沒有想要揪出‘誰是兇手’的衝動”,這似乎也成為了本劇的最大問題。

《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誰是兇手》為何會出現當前問題?一點劇讀認為,這在於整部劇的懸疑氛圍感“削弱”。好比成年之後的夏木,當年全程看到親人死亡的他,多年後回到警局、成為一名刑警,是個觀眾都可以猜到他是來“翻舊案”的。但這種情況,如若出現在英美劇中,創作者往往會藉助“鏡頭語言”,將真相保有懸念感、再給到觀眾。

這是國產懸疑劇與英美劇創作層面的差距。除此之外,整部劇在“戲外”的一番操作,比如首播當天就被網友扒出海報抄襲事件,後續劇情中出現宋茜、於和偉和王麗坤同框照等不嚴謹道具,都拉低了一部懸疑劇應有的創作氛圍。

而“流量轉型”演員趙麗穎的加入,也讓這部劇在豆瓣上“未播先撕”了起來——豆瓣上,趙麗穎尚未正式出現,有關其演技差的評論已經大波入侵,這從路人圍觀角度,也敗壞了一部作品的“路人緣”。平心而論,

如若不是這些外觀因素為之,《誰是兇手》的豆瓣評分在7。5-7。7之間,應該不是問題。

這也是大眾目前對這部作品的惋惜之處。可即便如此,《誰是兇手》依然“救不了”迷霧劇場,更救不了當下的國產懸疑劇市場。

豆瓣過7分作品僅5部,國產懸疑劇沒能真正“大爆”?

《誰是兇手》的“中規中矩”,也換來了市場中對愛奇藝“迷霧劇場”的一波慰問。必須承認,《誰是兇手》並不能撐起當下的“迷霧劇場”,卻也為其今年接二連三的“撲街”作品挽回絲絲薄面。一點劇讀在之前的《<八角亭謎霧>開局不及預期,沒了‘紫金陳’的迷霧劇場將何去何從?》文章中,曾對愛奇藝“迷霧劇場”做出過解讀,此處將不再過多贅言。

讓大眾對《誰是兇手》寄予厚望的另一層原因,實則是來自於

流量演員趙麗穎的加入

。這也造成該劇首播當天,各種熱度破紀錄、豆瓣迎來“黑粉”的現狀。其實,流量型演員入局“懸疑劇廠牌”,這在今年並不算新鮮事。這好比獻禮題材成為市場風口後,一大批年輕演員相中該型別領域,懸疑劇也正在成為市場中的大頭。

燈塔資料顯示,

截至今年11月21日,劇集市場共上線懸疑類作品數量達92部,類似市佔率為9。31%,僅次於愛情、古裝、劇情、都市四大型別。

而從目前市場懸疑劇佈局來看,除去各大平臺都在積極佈局“廠牌”(劇場)外,成分散狀播出的作品,依舊佔據過半,這意味著懸疑劇並非只屬於“平臺”獨有,衛視或衛視、平臺合作,依舊是一個常態。

《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一個頗讓人感到意外的結果是,今年上線的92部懸疑作品中,除去《逆局》《華燈初上》這樣的華語劇作品外,本土創作懸疑劇作品質量基本處於及格線下方,豆瓣評分在4、5分的作品,佔據大頭;豆瓣6分以上的作品僅有10來部,而上了7分,基本就已經是今年的懸疑“爆款”,好比目前在播的《誰是兇手》。

《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從熱度層面來看,今年懸疑劇集排在首位的是衛視劇《叛逆者》,上線40天最高市佔率20。04%,以及豆瓣評分7。8的口碑,讓該劇僅次於今年的兩部懸疑口碑劇《我在他鄉挺好的》和“小成本”黑馬劇《城市的邊緣》。熱度top5作品中,平臺打造的懸疑劇佔據3部,但從豆瓣口碑來看,除了《第十二秒》剛達及格線外,另外兩部都在5分徘徊。

《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這似乎也暗示出一個現象,雖然目前絕大部分平臺都在積極佈局“懸疑劇場”,但從播出口碑及熱度來看,

“廠牌效應”並不能取代其在市場中的地位。換言之,或許成熟的劇場模式,可以為旗下作品拉到“廣告贊助”,卻不能因此而拉開大眾的好感度。

市場對這部的唯一感知,依舊是以“口碑突圍”,這是截至目前,《叛逆者》能夠走紅於市場、成為懸疑劇頭部的重要因素。

其實,從今年懸疑劇整體市場來看,“懸疑”效應並不突出。尤其是與2018年、2020年對比,今年的懸疑劇市場只能被看作是“小年”——與之前的“懸疑”大爆存在明顯反差。

懸疑劇創作為何走起了下坡路?除去審查、相關專業人士欠缺這些老生常談問題外,這兩年的精品懸疑劇欠缺,還存在一個明顯問題,即

平臺的過度內卷化。

當然,從題材發展角度來看,能夠越來越得到市場重視,必然是好事;可從懸疑劇創作週期來看,一年需要打磨出至少5到7部的懸疑推理作品(注:每家平臺懸疑劇場一年更新的作品數量),也著實有些壓榨該方面人才。

舉個例子,目前市場中公認的懸疑劇頭部玩家五元文化,其近兩年來已經上新了近10部懸疑作品,平均一年5部的創作節奏,也讓這家曾經因《白夜追兇》而被封神的影視公司,走向平庸。這就是嚴重違背懸疑劇創作規律,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誰是兇手》“撐”起迷霧劇場,但懸疑劇的春天遠沒到來

業內公認的懸疑劇本創作時間是在三年左右,即便是IP改編,也需要一到兩年的創作週期。包括之前打響“迷霧劇場”的《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也都是在三年前(2017年左右)就開始劇本開發,這是保證一個優質懸疑劇本誕生的必要條件。

當創作者的腳跟開始頻繁跟隨“市場”,這意味著他們的創作節奏也會被無限打亂。這反倒成了當下諸多懸疑題材難及格的一大原因。也因此,“懸疑劇場”平臺化,有弊有利。不過從長遠發展方向來看,範圍上的增大、也勢必會影響到該型別題材的創作趨向。“懸疑劇”正在成為國產劇市場的一大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