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後,皇陵內最後一位工匠是如何逃生的?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殉葬制度是奴隸社會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古代許多帝王在殯天之後,都會讓宮妃、奴隸和修建陵墓的工匠為其殉葬。讓宮妃和奴隸殉葬是為了供其死後驅使,而工匠殉葬則是為了保護皇陵的秘密,使陵墓地宮的入口不為後世所知。

皇帝下葬後,皇陵內最後一位工匠是如何逃生的?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此就有清晰的記載:“葬既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為防工匠洩密,秦陵地宮中的外羨門內,估計殉葬人數數以萬計。

這種制度從殷商時期就開始存在,一直到明朝英宗臨終時留下遺詔“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才因此廢止了一段時間。不過清代又恢復了人殉,直到康熙年間,這種殘忍的制度才真正消失於史書之上。

皇帝下葬後,皇陵內最後一位工匠是如何逃生的?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據說工匠殉葬制度廢除後,為慈禧修建陵墓的工匠就都是使用的啞巴匠人,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下班的路上得蒙著眼睛,完工後更得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居住。所以在地宮之上的工匠院又叫啞巴院,院中琉璃影壁之下就算是地宮的入口。

不過從前的工匠們也不是每次都會坐以待斃,在一些大型陵墓之中,經常會留下工匠們製作的“逃生密道”的痕跡。作為最熟悉地宮構造的人,工匠們為了求得一線生機,會在地宮各處留下隱秘的通道通向外界,而且經常不止一處。

皇帝下葬後,皇陵內最後一位工匠是如何逃生的?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雖然這個方法剛開始好用,但後來為了防止工匠逃跑,皇陵修建過程中會加派士兵監督,而且在完工後也會到各處檢查,直至將每一處密道堵上為止。到了後期,陵墓封閉後朝廷還會派兵把守一段時間,這就更加減少了工匠逃生的機率。

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叫做“拐釘鑰匙”的工具就出現了,它是工匠設計出來專為逃出陵墓而使用的。既然無法打造密道,工匠們就乾脆從陵墓大門逃脫,一般大門是由一塊非常重的自來石頂住的,這種自來石約1。6米高,是漢白玉材質,只要將自來石移開,工匠就可以出來。

皇帝下葬後,皇陵內最後一位工匠是如何逃生的?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以前大工匠們不敢從正門出來,是因為自來石無法恢復原狀,一旦大家都從大門逃跑,過不了多久就必定會被發現。而拐釘鑰匙就是特意為恢復自來石的位置而製作的,它的原料一般是一根鐵棍,工匠們會將它的頭部彎曲成n型,這樣就可以勾住自來石。

在退出大門後,工匠們用拐釘鑰匙在門外勾住門內的石頭,帶著大門緩緩關閉,在外面看不出一點破綻來。

皇帝下葬後,皇陵內最後一位工匠是如何逃生的?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這種鑰匙不僅可以幫助工匠逃生,同樣也可以從外面開啟陵墓大門。1956年我國在對明定陵進行發掘時,一直無法開啟地下玄宮的大門,最後也是使用了拐釘鑰匙才順利進入地宮之中。

古代的殉葬制度代表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但“好生惡死,人之常情,捐軀輕生,非盛世所宜有”。這種制度持續了幾千年,犧牲了無數無辜的工匠,也成為了史書上極為殘酷的一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