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已經被找到,而且研究價值極高,專家為何遲遲不肯挖掘?

作為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非常重視自己的陵墓建設,為了能在死後繼續享受極度奢華的生活,從登基為秦王的當年開始(前247年),便開始徵用大量的民夫為自己修建陵墓。陵墓的修建工作前後持續39年時間,貫穿秦始皇執政的全過程,直到秦二世即位一年多後,由於戰亂的緣故才草草完工,時在前208年冬。

秦始皇陵已經被找到,而且研究價值極高,專家為何遲遲不肯挖掘?

秦始皇陵外觀

依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不僅規模浩大(整個陵區佔地約為56平方公里)、建造精巧,而且內部埋藏著大量的文物和奇珍異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雖然陵墓的地上建築屢遭破壞,但內部設施基本上儲存完好,並且其方位已經被探明。那麼問題來了,在技術發達的今天,為何除了個別埋有兵馬俑的坑道外,秦始皇陵的主體部分沒有被髮掘?個人不揣冒昧,認為原因大概有四點:

1。明定陵挖掘失敗的教訓在前。眾所周知,新中國建立以來,在發掘皇陵一事上採取非常謹慎的態度,到目前為止,唯一進行過官方發掘的皇陵,是明世宗的定陵。這項工程由歷史學家郭沫若、吳晗等人聯名倡議,並在1956-1957年間得以實施,最終的結果是,雖然發掘出數量不菲的文物,但總體上卻是損失大於收穫。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當時的挖掘、保護技術還很不成熟,導致墓中的大量文物經氧化後損壞嚴重,徹底失去恢復原狀的可能。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明世宗及其後妃棺槨上的金絲楠木屬於極珍貴木材,但卻被無知的挖掘人員劈成木柴來燒,或者拋諸荒野,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秦始皇陵已經被找到,而且研究價值極高,專家為何遲遲不肯挖掘?

明定陵

正因為這場極為失敗的挖掘經歷,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鄭振擇和副所長夏鼐等人聯名上書高層,本著保護文物的態度,請求嚴禁挖掘帝王陵,並得到高層的同意。從此以後,不挖掘帝王陵墓便成為考古界的一個定規,沒有人敢於“越雷池一步”。

2。墓室內部構造成迷,發掘難度太大。對考古人員來講,只要是針對古墓進行的地下挖掘活動,勢必會對文物和內部設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如果有可信而詳實的資料或內部建構圖的話,這種破壞或可以控制在儘量小的範圍內,但若是沒有相關資料,或者現有的資料過於簡略或不可靠,那麼挖掘活動對古墓的破壞程度而言,是令人難以估量的。

秦始皇陵內部埋有兵馬俑的坑道

非常可惜的是,秦始皇陵便屬於後者。從現有資料和研究成果來看,考古人員對秦始皇陵最核心部分-墓室的情況知之甚少,它的基本形式、結構、佈局到現在依然是未解之謎。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國家政策允許,恐怕也難以做到保護性發掘,如果操作不慎,其帶來的破壞性後果甚至要遠超明定陵。

3。內部機關重重,水銀遍地。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在修建過程中,已經充分考慮到被盜掘的可能性,為此設定了大量機關,使得陵墓中滿布暗弩、陷阱,一旦稍有不慎,便會取人性命(“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見《史記·卷十二》)。在人員生命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能否順利地進入墓室都是大問題,更遑論發掘?

秦始皇陵內部結構未知,而且機關重重

除了暗弩與陷阱外,秦始皇陵中還存在著一種更致命的殺人武器-水銀,而且數量極多,並且在不斷地迴圈流動(“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引文同上)。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水銀屬於劇毒物質,在溫度達到0℃時便已揮發,而且氣溫越高,則揮發愈快愈多。試想一下,如果墓中的水銀因為發掘而得到揮發、散佈的話,會給周邊地區居民帶來怎樣的恐怖後果。

4。顧及當地民眾的感情。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國內的影響力極大、地位非常高,尤其是三秦大地-陝西,自古以來便把他視為驕傲,視為保護神(秦始皇有“祖龍”之稱,民間傳說他死後化為龍潛入地下,以保護三秦大地的民眾)。正因如此,若要進行秦始皇陵的發掘,首先需要通過當地人心理承受這一關,否則這項工程很難順利地開展下去。

秦始皇在中國的影響力極高

除了以上四點之外,其實還有一些非常具體的原因,在這裡不做展開。總之,以目前的條件來看,秦始皇陵的發掘難度太大,遠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許將來某一天,隨著保護技術更加先進,陵墓內部構造情況得以瞭解,並能妥善地處理好人身安全、環境保護等問題後,這個號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皇陵,能夠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