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集全科病種於一身!廣東醫生組團助他闖“四關”

面肌痙攣、聽神經瘤、癲癇、神經脊柱疾病,如果再加一個三叉神經痛,就是妥妥的神經外科的“科室病種簡介”了,而這四個疾病名稱竟同時出現在一位年輕患者的診斷報告上!

10月19日,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二醫”)神經外科病房見到這位集全科病種於一身的36歲宋先生。幸運的是,經過醫生組團治療,他連闖“四關”,甚至從腦內取出一顆比綠豆還小的聽神經瘤,這是醫學文獻從未報道過的手術所取最小聽神經瘤。

從“臉抽”開始 發現多病纏身

其實,宋先生一開始到省二醫就診,是找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張勇解決“臉抽”問題。

“5年前,從眼皮底下開始抽搐,今年感覺抽搐頻繁,聽朋友介紹,這裡治療面肌痙攣效果很好,看看我能不能治好。”張勇還記得門診時的情形,宋先生斷斷續續地說話,語速有點慢。

張勇還注意到,宋先生走路的時候面容痛苦,特別是做肌電圖檢查時,上床非常艱難。一問才知道,他身患癲癇,前些天因為突然發作而摔跤了,腰特別痛。

住院後,張勇先為其進行了腰椎的CT和MR、腦電圖和頭顱的MRA檢查。檢測結果發現,宋先生多病纏身:腰1椎體有新鮮的骨折,頭顱MRA發現一個僅3毫米的聽神經瘤,影片腦電圖提示雙側顳區放電,最後這點是面肌痙攣的病因。

先過癲癇與脊柱骨折“兩關”

就宋先生的病情,張勇馬上組織神經外科顱神經專業、癲癇專業、脊柱專業組進行會診討論。

省二醫神經外科神經脊柱組副主任醫師羅唯師認為,患者骨折已經有20天,原始骨痂已經形成,並且合併著胸腰椎側彎,區域性手術固定、矯形也無法解決側彎問題,現階段適合止痛、臥床等保守治療。

省二醫神經外科癲癇組主任醫師胡湘蜀根據患者癲癇病史、發作頻率和腦電圖表現,考慮患者癲癇是比較穩定的,改善睡眠、規律服藥的情況下控制得比較好,應注意圍手術期的抗癲癇治療。

張勇總結會診意見,最終決定宋先生先過抗癲癇與脊柱骨折“兩關”,因為腰椎骨折是先要解決的急症,骨折疼痛影響睡眠不利於癲癇的控制,再者腰椎骨折患者不適宜行手術的側臥體位。兩個月後再進行手術。

透過團隊的會診治療,宋先生這“兩關”順利度過。

求闖關 手術能否“二合一”?

“兩關”闖過,2個月後,宋先生再次坐到張勇面前,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在治療面肌痙攣的同時,幫我把聽神經瘤也切掉?”

包括張勇在內的省二醫神外團隊聽到這一要求愣住了——解除“臉抽”的面神經微血管減壓術對團隊真的是輕車熟路,但摘聽神經瘤沒那麼輕鬆!

患者可能不知道,雖然他的瘤子只有3毫米,但長在了內聽道深處,對於聽神經瘤,傳統臨床經驗與觀念是觀察隨訪,輕易不動,瘤子大了導致耳鳴、聽力下降等影響才對症手術。

“5年前,我右側下眼皮開始抽搐,慢慢就右臉都痙攣,現在臉都歪了。張主任,我很害怕以後會聾,就像小‘臉抽’變面癱一樣……”宋先生的話,讓人心疼。

瘤子位置深、體積小,手術難度確實如同在豆腐腦裡找半顆白米飯,何況一起手術還要同時力保聽力、面神經功能不損傷!但瘤子最大風險是影響聽力,如不切除,隨著腫瘤生長右側聽力也會逐漸下降。經過多番會診與綜合討論,張勇團隊決定,應用世界先進的監測墨黑科技,為“二合一”手術護航,拼了!

黑科技助醫生團隊摘最小的聽神經瘤

張勇介紹,宋先生的手術,動用了黑科技——術中聽神經監測技術耳蝸電圖,與ABR電位一起進行聯合監測,保護聽神經,同時結合已純熟常規開展的面神經、臨近三叉神經、動眼神經等監測技術,為這臺高難度的“面神經微血管減壓+聽神經瘤切除術”保駕護航。

手術開始,先對患者進行面神經微血管減壓術,待術中的測防擴散消失,收穫面肌痙攣治癒指標。之後,保護好面神經,再進行深部的聽神經瘤探查;手術中,耳蝸電圖監測出現面積比擴大,但動作電位CAP正常,意味面神經微血管減壓後聽神經及耳蝸無明顯受損。

男子集全科病種於一身!廣東醫生組團助他闖“四關”

黑科技耳蝸電圖

最艱難的部分來了!顯微鏡下,張勇進行雕刻般地磨除內聽道,小心翼翼地從聽神經鞘膜上將聽神經瘤剝離出來,耳蝸電圖波形監測中動作電位一直存在,意味患者術側聽力成功保留!

手術圓滿完成,術後宋先生的面部抽搐消失,腫瘤全切,面神經功能及聽力正常!取出來的聽神經瘤僅3毫米,此前醫學文獻報道取出的最小聽神經瘤為6毫米,是它的兩倍大!

男子集全科病種於一身!廣東醫生組團助他闖“四關”

雕刻般從腦內取出小過綠豆的聽力瘤

“一次手術,治癒兩個疾病!多虧了神經外科的專家們,太厲害了!”宋先生甚至不用剃頭髮,創口僅5釐米,面部不再抽搐和歪斜,右耳雖然還有耳鳴但術後兩三月即可消失,“右耳接聽電話很清晰,我自己都知道聽神經沒問題!”病床上的宋先生邊說邊笑。

“闖關”的廣東醫生團隊

還為患者找來醫療救助

張勇表示,面肌痙攣是一種常見的腦功能性疾病,發病率為千分之二,多在中年以後發病,且以女性較為多見,表現為異常眼瞼及面部頻繁的痙攣樣抽搐,導致眼瞼閉合、嚴重者出現功能性失明。

面肌痙攣會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特別是教師、律師、演員、營銷人員等。長期病態的面容讓他們不願與人交往,導致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信心。

“雖然這個疾病診斷簡單,手術治癒率也達到98%以上,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為經濟拮据只能隱忍病痛折磨。”張勇說。

為了幫助患有面肌痙攣的患者,2020年12月,省二醫成立了廣州市羊城暖蓉公益基金會,面向全國率先推出“關愛暖蓉”三叉神經痛和麵肌痙攣慈善援助專案。

張勇介紹,關愛暖蓉”三叉神經痛和麵肌痙攣慈善援助專案主要針對全國各地區經濟困難家庭中,確診為重症的三叉神經痛和麵肌痙攣成人(75歲以下),適合微創手術的患者。對於符合救助條件的患者,經專科醫務人員和社工評估透過,每例資助0。5-2萬元。

記者瞭解到,近日,來自湖南的面肌痙攣復發患者周阿姨成為了廣州市羊城暖蓉公益基金會第一例救助的面肌痙攣的病人。

基金會不僅對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周阿姨進行了資助,減輕了家庭負擔,而且針對復發的面肌痙攣患者二次手術的解剖變異,區域性纖維增生、粘連等複雜情況。得益於科室主任張勇手術團隊高超的手術造詣和果敢的探索精神,幫助她順利完成二次手術,解除了面部抽動的難題。

男子集全科病種於一身!廣東醫生組團助他闖“四關”

張勇帶領團隊手術中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何昊書、朱健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吳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