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殺氣的《七殺碑》是真是假?明朝末期的張獻忠,成為了背鍋俠

在古代,發生過無數的戰爭,大規模的戰爭,最早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上古時期的涿鹿之戰。人們追求和平,而在古代的戰爭中,最苦的便是百姓,例如三國時期,不到百年的歷史時間之內,發生的大小戰事,戰爭規模之大,戰事之多,是空前的。在三國這樣一個亂世之中,產生了無數的英雄,也在這樣一個亂世之中,百姓流離失所,曹操的《蒿里行》就曾這樣描寫道: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充滿殺氣的《七殺碑》是真是假?明朝末期的張獻忠,成為了背鍋俠

這三句詩,將戰爭的殘酷,戰爭過後荒涼、悽慘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體現了詩人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苦難百姓的同情,讓人讀來振聾發聵。

古代的文人墨客們,譴責戰爭帶來的危害,例如唐朝的詩人曹松就曾在詩歌中《己亥歲》寫道: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將功成萬骨枯。曹松從獨到的角度,揭露了社會的現實,認為將軍的戰功是千千萬萬人的生命換來的。這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也成為了千古絕句。

充滿殺氣的《七殺碑》是真是假?明朝末期的張獻忠,成為了背鍋俠

今天要講的這位古代戰將,是明朝末年的張獻忠,他是當時的農民軍領袖,與闖王李自成齊名。在清朝官方撰寫的《明史》中,張獻忠是一位嗜殺成性的戰將,書中這般記載道:“性狡譎,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

關於張獻忠的兇殘,坊間有《七殺碑》和《七殺詩》流傳,尤其是七殺詩,整首詩就包含了14個殺字,可以說殺氣騰騰,字裡行間表露出來的殺氣,讓人讀來不寒而慄。

先來看看傳說中的《七殺碑》: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充滿殺氣的《七殺碑》是真是假?明朝末期的張獻忠,成為了背鍋俠

當然,對於《七殺碑》,在史學上還是存在爭議的,也有觀點認為,所謂的《七殺碑》,是後人偽造篡改的,嫁禍給了張獻忠,張獻忠成為了背鍋俠。

後來考古發現了兩塊張獻忠的聖諭碑,其中一塊是這樣寫道:“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也就是說,很大的可能,《七殺碑》是將《聖諭碑》中的“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直接換成了七個“殺”字,以此來塑造張獻忠嗜殺成性的形象。

因此,《七殺碑》是假的,可能性非常高,至於《七殺詩》,更是無稽之談。張獻忠也寫過詩,只不過詩寫得中規中矩,絲毫沒有武者的殺氣和霸氣,反而字裡行間透露出文人儒將的秀氣。

那是在張獻忠大軍佔領成都後,為文昌帝君重修廟宇時,張獻忠不僅僅為廟宇題了字,還有感而發寫下來一首詩:\“高山有青松,黃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黃花不如松。\”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丘吉爾曾經說過: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清朝官修的《明史》中,曾經為了體現張獻忠的殺戮,曾寫道張獻忠大軍在四川殺了六萬萬人,也就是六億人,然而這一說法與事實矛盾,因為當時明朝的總人口才兩億人。

反而,清軍在四川中有過三次屠城,將領上書順治皇帝的書中,就曾經這般無情地寫道:\“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充滿殺氣的《七殺碑》是真是假?明朝末期的張獻忠,成為了背鍋俠

四川的屠殺主要有三次上書順治帝\“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為何,張獻忠會成為背鍋俠呢?

一來,張獻忠的農民軍先後與四川的明軍、清軍作戰,導致雙方死傷慘重,二來,張獻忠死後,四川百姓頑強抗清,進而遭到了清軍的三次屠城。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而戰爭的爆發,無論是張獻忠、清軍、還是明軍,都有無法逃脫的責任,只不過清朝最後將所有的責任,一股腦的推給了張獻忠,甚至篡改出《七殺碑》來,就有點太不道義了。

你怎麼看待張獻忠這一歷史人物呢?你覺得七殺碑是真是假?歡迎在評論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