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霖:一個鑽石大佬的輪迴

一次轉山,無數次堅持,無數次崩潰。對於李厚霖而言,人生如轉山,生意場上莫不如是。

李厚霖:一個鑽石大佬的輪迴

告別了過往的紛繁喧囂,現在,李厚霖身上只剩下兩個顯著的標籤:鑽石、轉山。鑽石商人是他的光鮮外殼,轉山則是他作為佛教徒的內在修行之道。

李厚霖說,轉山的過程中頂著高原反應的難受,每爬過一個山口都以為到了終點,但都不是。一次轉山,無數次堅持,無數次崩潰,“一種永遠走不到頭的痛苦。”

人生如轉山,生意場上莫不如是。

17年前,26歲的李厚霖剛從國企金店辭職,心懷夢想,準備大幹一番。那時,恰逢以“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開啟市場的鑽石大鱷戴比爾斯進入中國時間不長,中國鑽石市場起步。瞄準這個趨勢,李厚霖憑藉對行業認識以及資源積累,成立了恆信鑽石機構。

創業的艱辛冷暖自知,2016年,當李厚霖向《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記者回憶起往事,不禁感嘆道,生意場上的第一次受挫,和修行轉山一樣,是一個“期待、失敗、痛苦、堅持、崩潰、再堅持”的輪迴,並不知道下一個路口是什麼。

不過,從1999年創立恆信鑽石機構,到2015年恆信申請新三板掛牌,李厚霖已經完成了事業上的輪迴。根據公開資料,截至 2014年12月31日,恆信的資產總額超過19。8億元,年營業收入約為12。8億,利潤總額約為2。58億。至2014年年底,恆信連鎖店面總數已達 425 家,其中自營店 116 家,加盟店 309 家。

放棄,還是再博一下?

珠寶行業的上游是鑽石礦山公司,比如戴比爾斯和俄羅斯一家鑽石礦產公司,資源佔據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上游在全球找代理商,批發鑽石業務;而零售商則從批發商手裡購買鑽石原材料,進行加工,成立自己的品牌,再向市場銷售。

整個行業利潤成啞鈴狀。上游鑽石礦山控制者幾乎壟斷資源,賺取了大部頭利潤;中間利潤最小,由於批發商大規模批發銷售,毛利不多;下游零售商,對鑽石進行加工設計成立品牌後,增加了利潤空間,足以支撐整個品牌運轉成本。

李厚霖從市場調研中發現,當時中國消費者購買鑽石的目的多以結婚為主。結婚是人生大事,鑽石代表了婚姻的承諾,是莊嚴的。因此,賣鑽石與賣百貨不可同日而語,“一定要做品牌,不是誰便宜就買誰。第二,要做得與眾不同——在北京市最好的位置,開一家最大、產品最全的鑽石店”。

1999年,李厚霖拿出所有積蓄,加上朋友、生意夥伴等處湊齊了8000多萬元,在北京東長安街的東方廣場投資了第一家恆信鑽石門店,足有1000多平米。

“12月21日開業。”17年後的今天,李厚霖依然清晰地記得開業的日期,因為接下來的三個月,他連續失眠,終生難忘,“人生當中最痛苦的100天,簡直生不如死,當時那麼年輕,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

李厚霖成立恆信一心想做高階鑽石產品,但市場卻不會輕易接受一個年輕人的理想。當時,李厚霖並沒有考慮大眾化,門店中每一樣鑽石產品的單價不低於5萬元。開業1個月,銷售額總和也不足以交月租為100萬元的門店租金,這種銷售情況持續了3個月,走到了“再不交房租,業主就要把你請出去”的境地。

放棄,還是再博一下?李厚霖自嘲,如果再來一次,拿著這麼多錢,也許會轉型去投資房地產。

實際上,不同價位的鑽石,到底有什麼不同?大部分消費者都是疑惑的。1999年的中國鑽石市場,還需要更多的培育工作。李厚霖決定再賭一次,玩一次概念,“把整個店砸了,重新再來”。李厚霖帶頭砸下了門店的第一錘。

又一次幾近“變賣家產”, 李厚霖東拼西湊後再投入1000萬元,重新裝修門店。新店改成三分之一的空間賣鑽石,三分之一的空間做鑽石文化宣傳和市場教育,剩下三分之一提供服務,可供休息、聽音樂、進行交流等,逐漸地在門店裡形成了一種商業氛圍。

2001年,恆信開始對外擴充套件,從瀋陽、哈爾濱,再到上海等城市。“但我們定位太高,就像在金字塔塔尖一樣,市場太有限了。”李厚霖告訴記者。

相關資料顯示,2006年中國的鑽石消費額達196億元,婚戒消費佔據了78%。“當時覺得,要麼把恆信品牌往下做,要麼重新梳理再定位一個新的品牌。”李厚霖表示,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造就了廣闊的市場,為了打動更多鑽石消費群體,2006年恆信推出了針對婚戒市場的品牌“I Do”。

李厚霖:一個鑽石大佬的輪迴

主打情感消費

李厚霖喜歡逛街,會從頂樓一直逛到地下商城。對逛街的瘋狂,來自於對零售業的喜歡,他甚至自信自己對商品的敏感性不比女性差。“任何一個品牌,它的產品是否細膩,在門店中的擺設,燈光如何等,我都會研究一番。”

正是這份敏感,讓李厚霖做出與眾不同的決定。

當時李厚霖聘請了內地、香港、日本等地的三家廣告公司構思新品牌,“最後幾乎是隨口脫出,結婚那一刻,彼此立下鄭重承諾時的感受和狀態是怎麼樣的——我願意,I Do”。

“I Do”既是對婚姻的承諾,也是品牌所要傳遞的情感價值。“沒想到的是,這個名字還沒有被註冊,真的是緣分。”李厚霖說。為了規避同質化,在不斷參加國際珠寶展覽中,“I Do”與國內外優秀珠寶設計師簽約合作,設計出最適合中國市場的婚戒。

每一年,中國有近千萬對新人登記結婚,80、90後逐漸成為結婚主要群體。2009年,鑽石行業不斷擴大,加上網際網路的興起,消費水平逐漸提高,為了觸達更多的年輕群體,恆信推出了專注年輕群體的品牌ooh Dear,讓品牌變得更加個性化和大眾化。李厚霖介紹,現在“I Do”的平均價格在2萬到3萬元之間,最高有超過10萬元的;而ooh Dear在2000元左右。

2006年前後,市場上超過70%的消費者購買鑽石目的在於結婚,只有約20%作為奢侈品佩戴;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一資料正好相反。但隨著經濟發展,消費水平普遍提高,現階段不以結婚為目的而購買鑽石的比例增長至40%多。

去年,胡潤百富釋出《2014-2015中國超高淨值人群需求調研報告》指出,目前中國超高淨值人群約1。7萬人,總計資產規模約31萬億元人民幣,45%的超高淨值人群偏愛珠寶玉石,其次是佔比29%的古玩字畫。

在李厚霖看來,鑽石市場的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I Do”的品牌定位不能只停留在婚戒層面。婚戒市場有限,而鑽戒的價值會越來越高。“未來10年,除了結婚市場之外,我們希望去倡導這種與情感相關的消費市場。”

金字塔理論

李厚霖對品牌建設有一個金字塔理論,最底部是物質基礎,上面一層是情感,接著是藝術、哲學,最頂端是信仰。

過去“I Do”品牌透過廣告投入向大眾描述品牌的理念和內涵,包括圍繞情感做一些娛樂營銷。恆信在很多電影中都做了商業植入,甚至成立了恆信影業,投資與情感相關的影視電影。李厚霖透露,目前已經投資了內地、香港以及韓國三位導演拍攝電影,“主打都市愛情的商業片,跟恆信業務關聯性更強的影視作品,對品牌有很多加分”。

2016年,“I Do”品牌成立10週年,在李厚霖的計劃中,這個品牌要跨越情感層面,逐漸往金字塔理論的上層發展,藝術是必然選擇。

2015年12月,“I Do”聯手知名藝術家張洹,在上海淮海中路758號的瑞金公寓打造“I Do|洹藝術生活空間”。這是“I Do”接下來要做的“藝術生活空間”系列第一例。簡單來說,它的模式是,由藝術家操刀設計與情感主題相關的藝術空間;製作相應的藝術、珠寶衍生品進行銷售;藝術家為“I Do”設計兩三個主題系列產品。

“無論是藝術界還是商界,都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東西。”李厚霖表示,品牌要延續下去,必須找到與新生代消費者以及整個世界溝通的方式。

在李厚霖的計劃中,未來20年將聯手100名一線藝術家,在各地推出藝術生活空間。目前已經和十幾位藝術家簽約,“接下來在北京會開一家藝術生活空間,和藝術家嶽敏君合作”。

消費者跟品牌之間的聯絡,很多時候在購買行為發生之後才開始出現,包括購買品牌所帶來的幸福感。但李厚霖理想的狀態是——即使不發生購買行為,消費者也會對這個品牌產生情感觸動,“未來,大家一聽到I Do時,不再是結婚與否的問題,而感受到了一種正能量,一種信仰層面的終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