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彝族祭祖:他們相信萬物有靈,人亦不滅

“萬物有靈

人也不滅

死去的僅是肉體

靈魂將伴隨指引

到達極樂之地”

參加祭祖儀式的彝族男子,臉上的白色物質是畢摩(祭司)潑灑的蕎麥麵粉,寓意人丁興旺。

彝族家庭習慣每三代做一次儀式,或一代做一次。

彝族人崇奉多神,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千百年來,彝族人認為萬物有靈,人也是不滅的,死去的只是肉體,而靈魂則會隨畢摩的指引,去到另一個極樂世界。

本期我們來到拉馬阿覺鄉,尋訪彝族人流轉千年的神秘祭奠。

畢摩來到即將舉行祭祖的人家商談,因為這場大型的祭祀活動有他參與,並且也是主持者之一。在與主人家閒聊過程中,他拾起火塘中燃燒的玉米稈點燃菸斗。

這個時候的拉馬阿覺鄉氣候比較寒冷,早晚溫差大,最低氣溫近零下8攝氏度。原本靜寧清冷的夜晚,本應該是家家戶戶閉門休憩的日子,但唯獨這幾天,吉子家族徹夜不眠,作為拉馬阿覺鄉最大的家族,開始了42年一次的祭祀儀式。

畢摩翻著經書在誦經,經書為古彝文撰寫

吉子家族一共八個家庭,每個大家庭都有一個龐大的分支,幾百人不止。留在當地,能參 加祭祀活動的,有200多人,共同祭祀家中祖上10位老人。儀式沒有什麼特殊的開場白,日子到了,畢摩引領一眾徒弟還有家族人,就開始進行儀式了。

畢摩背對人群,向後潑灑蕎麥粉,參與人員用衣物接收,寓意五穀豐登衣食無憂。

這場活動中吉子家族有八戶200餘人參與,共祭祀10位已逝的老人。其中整場祭祀活動參與人數最多也是高潮部分在祈福章節的轉棚儀式,這個環節除了家族內部人外還有同村人觀看。參與的人員需盛裝打扮,把家中最值錢的物品掛在身上,如家傳的珠寶等。再趕著祭祀用的白色綿羊圍著在山地中搭建的棚逆時針轉,每家人已先長後幼的順序轉三圈。

轉棚儀式是展示家族勢力的活動,參與轉棚的人們,會穿上最貴重的衣服,戴著各種珠寶首飾以示實力。

在祭祀者轉棚的同時,坐在棚中的畢摩(祭司)則誦經祈福,每轉一圈的同時祭祀者會向觀看者拋灑糖果和適當的錢物,寓意告慰祖靈,炫耀勢力。現場人聲鼎沸,參與人數近千人。除第一章節咒鬼是在室內進行外,獻牲、祈福、送靈、贖魂等四個章節和上百個環節都在戶外山地上舉行,並且會持續進行三天三夜,期間除了小孩和婦女有適當休息外,畢摩和男人們都需要通宵進行。

轉生殖樹儀式上,男孩們高呼口號,寓意繼續繁衍後代。

儀式最特別的一項是轉生殖樹,此環節只許男性參與從剛會走路的孩童到老人。祭祀用的這棵樹為青松,有一人高,是從高山密林間砍來,樹必須是此前沒人觸碰過並在最旺盛生長期的。樹採來後,插置於空曠的山地上,畢摩坐在樹下將一根長度大概一米,用麥冬草編織的棍子讓參與人用豬油摩擦。畢摩會對此誦經,大意為“今日主人求繁衍,祈嗣求育得吉祥。祈求幸福和安寧,兒孫興盛傳萬代。有兒英俊且勇敢,有女貌美並賢淑。”

整個過程體現了彝族人對繁衍後代的渴望。此次活動,祭祀用的羊和豬共計百餘頭,是該區域幾十年間最大型的一次祭祖。作為一名見證者,真正的感受到了傳統彝族文化的力量,但也有絲傷感。因為,時至今日這樣的祭祀活動已經變得越來越少,很多環節已被簡化,不少彝族人已經不是很瞭解自己的民族文化。

當然,希望透過這樣的記錄,能讓更多人關注彝族的傳統文化,讓它繼續傳承下去,畢竟彝族文化是中華民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關於彝族祭祖

*

一般的祭祖,都是為了拜祭、緬懷祖先,這種家族式的祭祖儀式目的是什麼?

尼木措畢比(祭祖)是彝族人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分家支在冬季進行,期間由畢摩(祭司)主持並佈陣誦經,時間在三至七天左右。祭祀的主要目的是讓逝者靈魂不滅,並能得到淨化與昇華,讓生者人丁興旺家族繁榮。

*彝族所有家族都會做祭祖儀式嗎?

在彝族的民間社會,並不是每一家人都能做祭祖儀式。因為祭祀過程複雜,時間長環節多,需要一定財力物力。一般能舉行祭祖儀式的,都屬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這樣就形成了尼木措比(祭祖)也是家族興旺度的展示。

*這種祭祖儀式據說非常少見,它都什麼時候舉辦呢?

在這場儀式前三天,我剛得到通知,於是驅車從現居地雲南大理連夜趕往千里之外的美姑。同為彝人,15歲時,我之前只參加過自家的一場祭祖儀式。如果等到下次祭祀應該是在近三十年後,彝族家庭習慣上每三代做一次祭祖儀式,或者一代做一次。

*畢摩是做什麼的?

作為祭祀活動的主持者畢摩。不僅是祭司,也是對彝族文化掌握最全的人。主要職能有作畢、司祭、行醫、占卜等活動;其文化職能是整理、規範、傳授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歷史、天文、 醫藥、農藥、工藝、禮俗、文字等典籍。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著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