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生活中,我們見慣了“一手好牌活生生打爛”的例子。就好像一個地主家的傻兒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最終敗光家業一貧如洗,生活從天堂跌落到地獄。

而事實上,有些錯誤不僅人會犯,龐大如一個國家也會,比如說阿根廷。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如今我們談論起阿根廷,會想到什麼?

是美女?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是牛肉?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是足球?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還是KFC餐廳的阿根廷烤翅?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好吧,無論是什麼,我們都不會將整個國家歸類到“強國”一列。

但在100年前,阿根廷卻迎來過一段國運高光時期,那時候人們只要談論起阿根廷,總是滿眼羨慕,內心神往。用當時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他富裕的就像一個阿根廷人。”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是的,在100多年前,阿根廷和美國處在同一起跑線,人均產值在全球數一數二,它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這塊肥沃的土地,像漩渦一樣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歐洲移民。彼時的阿根廷,充滿機遇,象徵富裕,被全球聚焦,是發達國家裡拔尖兒的存在。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出生在跑道終點,就是阿根廷的真實寫照,用“上帝的寵兒”來形容阿根廷並不過分。作為南美第二大國,阿根廷國土面積278萬平方公里,東西方向是兩大天然屏障——大西洋和太平洋。國內有30%是草原,為發展農牧業提供了極大便利。除此之外,阿根廷還是油氣、礦產資源大國。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優渥環境帶來的是發達的經濟。擺脫了長期的殖民統治後,阿根廷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工農產業逐漸強盛,軍事力量漸漲,基礎建設一步趕上發達國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阿根廷在1913年便修建了地鐵,成為南半球首例。而在同一時期,我們國家的老百姓連火車都很難見到。

但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20世紀初期,巨大的利益蛋糕誘發了國內矛盾,傳統文化和外來主義的衝突也成為紛亂的催化劑,軍變開始頻發,國家發展陷入滯緩。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而說起阿根廷的衰敗,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胡安·庇隆。

1941年,被民粹主義洗腦的胡安·庇隆回到阿根廷,積極參與國內政治活動,發動軍事政變,並於1946年當選阿根廷總統。庇隆上臺後,阿根廷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他堅持認為,阿根廷人不需要他國幫助,國外資本家的壓榨必須被廢止。於是乎,自由貿易程序被打斷,大量外資被驅逐,關稅猛增,國內工人的工資卻暴漲。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庇隆的做法固然取悅了龐大的工人階層,也為自己贏來了大量擁簇。但閉關鎖國的政策卻硬生生將發展紅利拒之門外,給阿根廷社會帶來了難以想象的致命痛擊。

惡果很快顯現:隨著外資商超、工廠的倒閉和遷移,國內“重工抑農”錯誤思想的泛濫,阿根廷經濟水平開始大幅倒退。而國外資本進不來,國內的農牧業產品又出不去,工人們的高工資也很難再維持。罷工遊行不斷,治安徹底混亂。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更無語的是,為了挽回局面,庇隆作出一個相當愚蠢的決定:全力開動印鈔機。一夜之間,通貨膨脹,經濟狀況雪上加霜。1955年,執政糟糕的庇隆被趕下臺,卻留下一個破敗不堪的阿根廷。當全世界都從二戰的陰影中走出,進入世界大同的發展快車道時,阿根廷卻深陷在經濟倒退的困境中無法自拔。曾經的發達國家,徹底掉隊到發展中國家的隊尾。

不作死就不會死: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是如何“恢復出廠”的?

直到2003年基什內爾上臺後,阿根廷才一點點找回了存在感:經濟開始復甦,政局也趨於穩定,民生得到改善,影響力逐漸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