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話”——佇立千年的凝望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儲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資訊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畫中有話”——佇立千年的凝望

第17窟 藏經洞 晚唐

1900年農曆5月26日,一位叫做王圓籙的道士發現了藏於第16窟甬道北壁的洞窟。此窟長寬高皆不足3米,就在這僅為19㎥的小窟中,卻儲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中亞、西域及西北地區的文書、法器、絹畫等近六萬餘件之多。從1907年到1924年,洞中文物經由一些國外探險家之手,源源不斷的流散到了世界各地,這就是讓無數國人扼腕嘆息的洞窟,舉世聞名的藏經洞。

如果說1900年揭開了藏經洞今生的故事,那麼就讓我們再走進千年前的洞窟中去一探前世的故事。

“畫中有話”——佇立千年的凝望

洪辯像 第17窟 晚唐

莫高窟第17窟原為晚唐時期敦煌高僧洪辯的禪窟,在其圓寂後,遂改為影堂,安置紀念像,以表功績。窟中西壁《洪辯告身碑》載,洪辯法師是吐蕃敦煌佛教教團最高僧官都教授,後在張議潮推翻吐蕃起義的過程中,率僧尼部眾給予有力支援,隨後派弟子悟真隨張議潮派遣的使團一道入朝,大中五年( 851)獲唐宣宗敕賜告身,為京城內外臨壇供奉大德,充河西釋門都僧統,攝沙州僧政,法律三學教主並敕黃牒。

洪辯身為一代高僧、吐蕃時期都教授、歸義軍時期都僧統,在敦煌佛教界和世俗界均有重大影響,故而洞窟中還儲存了洪辯高僧的真容塑像,放置在帶有壼門的方臺上,在其後部牆壁上還繪製有表示高僧日常生活的畫面,近事女、比丘尼、聖樹、水瓶、挎包等影象。

“畫中有話”——佇立千年的凝望

近事女 第17窟 晚唐

近事女是指在家受“五戒”的女子,高僧身旁常有的侍者奉事。此窟中的近事女頭梳雙髻,身穿男子靴衫,腰部系軟帶,右手執仗,左手持巾子,頭部微向前傾,若有所思,靜穆的神態中還顯露著幾分稚氣,雙目一直凝望著前方的高僧大德。畫工用墨線勾勒人物輪廓,線條簡練灑脫,寥寥數筆便把一個淡妝的少女描摹而出,也讓盛唐以來豐厚為美的造型躍然於壁上。

“畫中有話”——佇立千年的凝望

近事女 第17窟 晚唐

另一側執扇的比丘尼,經歷了近千餘年的時光,儼然模糊了她的樣貌,但她卻恭敬的站立在聖樹之下,挺拔的身姿映襯著蒼勁多節的樹幹。聖樹上藤蘿纏繞,葉子茂密蒼翠,富有無盡的生命力。

“畫中有話”——佇立千年的凝望

執扇比丘尼 第17窟 晚唐

“畫中有話”——佇立千年的凝望

聖樹 第17窟 晚唐

《歷代名畫記》李雅條中所載,至少到隋代,高僧寫真就似乎有了一定的形制規範要求。莫高窟晚唐第17窟,洪辯高僧像神情怡然,身後持團扇的比丘尼、持杖、方巾的近事女、聖樹及所掛的挎包、淨瓶,亦或是高僧寫真形制的重要歷史佐證。

主創團隊

策劃 / 李萍、宋淑霞

撰稿、誦讀 /韓文君

學術顧問 /王惠民

音訊剪輯 / 羅成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