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沒有看懂的課文,如今卻深有體會,那些被課本刪除的文章

最近翻看朋友家孩子的課本,發現了曾經出現在我們那個年代課本上的某型別文章,現在已經被刪除的差不多了,可以說幾乎是看不到了。沒有了這些帶有批判性的文章,學生真的可以保持一顆純淨的心嗎?

學生時代沒有看懂的課文,如今卻深有體會,那些被課本刪除的文章

我找的是80後們曾經學過的《捕蛇者說》,沒想到柳宗元的名氣也沒保住它。成年人的世界時常有類似《捕蛇者說》中的選擇,那時候只知道文章是表達當時的苛政猛於虎。但如今才瞭解,生活中多有這樣的選擇,和是否存在苛政並無關係。

柳宗元的文章被刪的實在可惜,但要說課本中刪的最多的便是魯迅的文章了。魯迅是我國白話文的標誌性人物,他的文章有超過30篇出現在各種版本的教科書中。而如今,卻已被刪的所剩無幾。

魯迅的文章曾經出現在課本上的有:《一件小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紀念劉和珍君》、《藥》、《為了忘卻的紀念》、《〈吶喊〉自序》、《祝福》、《藤野先生》、《孔乙己》、《狂人日記》、《阿Q正傳》、《阿長與〈山海經〉》、《魯迅自傳》、《燈下漫筆·節選》、《拿來主義》、《流產與斷種》、《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

相信大多數人都對《藥》、《孔乙己》、《阿Q正傳》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對於《故鄉》的記憶,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閏土捉猹了。還有《拿來主義》也曾被我們玩壞!

學生時代沒有看懂的課文,如今卻深有體會,那些被課本刪除的文章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會被刪除呢?

大概從十幾年前,魯迅的文章開始被語文課本的編輯者從課本中刪除,甚至在教育界也有了“去魯迅化”的這種說法。雖說有很多人不能理解這種做法,但權威自然有權威的解釋。

學生時代沒有看懂的課文,如今卻深有體會,那些被課本刪除的文章

首先,魯迅的文章在語法結構上比較複雜,生僻字和生僻詞彙偏多,而且文章中蘊含著很多晦澀難懂的寓意。以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生活閱歷,都很難理解魯迅的文章,所以不如替換成一些中小學生容易理解的文章。

其次,魯迅的文章多有批判性色彩。比如《藥》、《阿Q正傳》等,這些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過於激進,言辭過於激烈,把人性的缺陷描繪得太過裸露,並不適合中小學生純潔的心靈,已經對於現代社會正面的認識。

魯迅的文章對中小學生到底有沒有價值?

對於專家們的說法,我是認同的。畢竟魯迅所處的年代的確是白話文剛剛起步的時候,文法和字詞難免有些晦澀難懂。而且那個時代是雜文最鼎盛的時代,文人大多喜歡用批判性的文字叫思想麻木的國人。

在那個年代裡,魯迅的文章的確是社會的良藥,是文人楷模,就連魯迅本人也被貼上了“民族魂”的標籤。曾經赴日學醫的魯迅,放下藥袋子,拿起筆桿子,用文字去醫治那個時代的病灶!

學生時代沒有看懂的課文,如今卻深有體會,那些被課本刪除的文章

如今的社會是和諧社會,所以中小學生們,我們的年輕人就不需要讀魯迅的文章了嗎?我是反對這種說法的。

讀魯迅的文章能夠讓如今的中小學生了解舊時代的醜惡,從而更珍惜如今的生活。

讀魯迅的文章能夠增強中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讓中小學生可以辯證地去看待生活。

讀魯迅的文章能夠更深地感受到我國語文發展的脈絡,而不是斷崖式的從文言文直接跳到白話文。

學生時代沒有看懂的課文,如今卻深有體會,那些被課本刪除的文章

雖然課本上刪除了魯迅的文章,可我們還是有必要讓孩子們去拜讀它。魯迅的文章是漢語言文學發展史當中關鍵的銜接點,是值得收藏的文化瑰寶!(點選下方連結購買全套魯迅文集,作為收藏!)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上邊連結中這套《魯迅全書套裝》包含了10本合集,分別是: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孔乙己》《阿Q正傳》《彷徨》《吶喊》《狂人日記》《故鄉》《祝福》、散文詩集《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