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請指教》原來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場,每期標準都不統一

《導演請指教》目前從正片到番外節目來看都是一出很現實的真職場節目。

第一組,《哪吒鬧海》和《哪吒》,教授的發言向著老師,演員的發言向著演員。

第二組,外星人和《新小城之春》,影評人和觀眾的立場的兩次分歧。

第三組的《愛情》,第四組的《回到……河》。郝蕾把《愛情》誇上天,然後貶《回到……河》的手法老套,說白了是因為這倆導演是競爭對手,而郝蕾力挺其中一個罷了。不是說《愛情》不好,它挺好的,只是《回到……河》根本不是有些人說得那麼不好。

第四組,對《記》的評論,更有意思。畢竟是吳鎮宇。如果不是和吳鎮宇比,德格娜會受到一些評價麼?吳鎮宇本人,反而是立場站得最正的人。

《導演請指教》原來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場,每期標準都不統一

總之:立場決定一切罷了。

節目組倒是非常會剪接矛盾,提升可看性,製造話題。每一組吵架的點,也不同。喧囂之中,也還是讓人看到了真心,讓人見到了現實也見到了感動,節目是成功的。

《導演請指教》原來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場,每期標準都不統一

不明白如今的電影人們,為何那麼看重技術,甚至看中技術、氛圍,超過看中內容、邏輯。內容和邏輯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是滲透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特徵、感情(其中一部分,表現為氛圍,畫面給人的感受)。

沒有哪篇名家名篇,是讓人看不懂的,包括意識流小說《喧譁與騷動》,其形式也是為了讓人在體會內容時,有更深的震撼,更大的情感波折。

《導演請指教》原來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場,每期標準都不統一

不明白如今的電影人們,為何那麼看重技術,甚至看中技術、氛圍,超過看中內容、邏輯。內容和邏輯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是滲透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特徵、感情(其中一部分,表現為氛圍,畫面給人的感受)。

技術多,當然有助於在表達內容時,選更恰當、更有效的方法。但只顧玩技術,而忽略內容的表達,不是本末倒置麼?

《導演請指教》原來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場,每期標準都不統一

真正經受住了歷史考驗的作品,無論是詩詞文章、書畫、電影還是別的什麼,有哪部是在內容上出了問題的麼?有哪部是讓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麼?

創作當然可以只為抒發自己,但能夠成為經典的創作,一定是被人們傳播開來,引起人們的共鳴的。

《導演請指教》原來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場,每期標準都不統一

如果一個創作者,期待自己的成功,期待自己的作品流傳,你就應該關注生活、關注他人、關注觀眾,孤芳自賞,能有什麼進步?

、關注觀眾,孤芳自賞,能有什麼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