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寫於貶謫途中的絕句,雖僅有28個字,卻意蘊悠長,情感豐富

前言: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因為宰相武元衡遇刺,及母親看花落井事件,白居易遭到朝中權臣陷害,他們慫恿皇帝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貶為江州司馬。

同年初春,被貶江陵五年之久的元稹奉召回朝,春風得意,途經藍橋驛時,在牆壁上題下《留呈夢得、子厚、致用(題藍橋驛)》一詩。

宦海浮沉,世事無常,元稹沒有料到,歸朝僅兩月有餘,就在當年的暮春三月,再度遭貶。

時年八月,秋風蕭瑟,白居易離京赴江州任所(現江西九江),從長安經商州這一段路程,與元稹奉召回京時所走的道路是一致的。

白居易途經藍橋驛時,看到了元稹初春歸來時的題詩:《留呈夢得、子厚、致用(題藍橋驛)》,不由得心生感慨,於是就寫下了這首看似平淡實則內心波濤洶湧的《藍橋驛見元九詩》。

白居易寫於貶謫途中的絕句,雖僅有28個字,卻意蘊悠長,情感豐富

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唐 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詩》

簡譯:昔日你奉召歸來,途經藍橋驛,正趕上春雪飄飄。

今天我被貶離京,經過秦嶺,正是秋風蕭瑟之時。

一路走走停停,每到達一個驛站,我都迫不及待地下馬去尋覓你留下來的筆跡。

循著驛站的牆壁,繞著每一根庭柱,我仔細地尋覓,只為看到你迴歸時的題詩。

白居易寫於貶謫途中的絕句,雖僅有28個字,卻意蘊悠長,情感豐富

賞析:

藍橋,是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南藍溪之上一座橋的名字,唐朝時設有驛站。

元九是詩人好友元稹的別稱,因為在家排行第九,因以稱之,劉禹錫亦常稱元稹為元九。

白居易這首絕句的題目點明瞭地點、人物和事件,即自己在藍橋驛的牆壁上看到了好友元稹的題詩。

詩的第一句寫元稹奉召歸來的時間,第二句寫自己遭貶離京的時間。

“千層玉帳鋪松蓋,五出銀區印虎蹄。”元稹回京途經此處時,滿庭春雪,觸目皆是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心知魏闕無多地,十二瓊樓百里西。”,含冤被貶江陵士曹參軍五年之久,如今奉召回京,元稹躊躇滿志,以為終於迎來了自己政治上的春天。

“忽到灃西總回去,一身騎馬向通州。”,仕途坎坷,際遇堪悲,他回朝僅兩月有餘,就在暮春時節再次莫名遭貶,這一次是更為偏僻遙遠的通州(四川達州)。

彼時,白居易任左拾遺,雖身居高位,但對好友的遭遇卻無能為力,除了惋惜、同情和不捨,別無他法。

白居易寫於貶謫途中的絕句,雖僅有28個字,卻意蘊悠長,情感豐富

歸來時春風得意,離去時黯然銷魂。豈料,五個月後,元稹的際遇白居易也是感同身受一遍。

“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唐憲宗元和十五年,白居易被權臣誣陷,從皇帝身邊的紅人貶為偏遠的江州司馬,踏上了與好友相同的貶謫之路。

“藍橋春雪”是志得意滿,“秦嶺秋風”是悲傷失意,今昔非比,這鮮明的對照令彼時的白居易惆悵不已。

向前看,渺渺茫茫,沒有際頭,回頭望,除了失意,還有滿腔的憤懣和不盡的悵惘。

秋風飄零,際遇堪傷,生平壯志難酬,此時,除了臨風悵然,又能如何呢。

因為,彼時的唐王朝江河日下,已經到了日暮西山的境地,奸佞當道,皇帝沒有作為,早已不復昔時的繁榮昌盛。

白居易寫於貶謫途中的絕句,雖僅有28個字,卻意蘊悠長,情感豐富

“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詩的後兩句寫作者處處留心,一路尋覓好友的詩句。

其實,他循牆繞柱所尋覓的,不僅僅是元稹的詩句,更是好友的心跡,這兩位同年進士及第的好友,這一路上,有著共同的人生軌跡。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元稹初到毒瘴叢生的通州,即身染重疾,幾乎丟掉性命。

可當他聽聞白居易也遭到如同他一般的貶謫命運時,其訝異之情不亞於當頭棒喝。

白居易與元稹二人惺惺相惜,有著共同的志趣愛好,一起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且在人生路上相互扶持,是患難與共的知交故友。

但是,在這首《藍橋驛見元九詩》詩中,白居易對二人的友情卻是一字不提,一句不說。

但是,讀者在他筆下飄飛的春雪裡,蕭瑟的秋風中,卻分明感受到了令人感慨的人事浮沉,世事無常。

看似閒適之筆,卻飽含著詩人內心無比的沉痛悽愴之情,讀來令人動容。

白居易寫於貶謫途中的絕句,雖僅有28個字,卻意蘊悠長,情感豐富

寫在後面:

白居易的這首七言絕句,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看,不過是普通的旅途紀事而已,再深一些,亦不過是表現元白二人友誼深厚罷了。

但是,從其二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來講,卻又暗含著詩人心中不盡的波濤洶湧。

生不逢時,壯志難酬,屢遭排擠,多遇貶謫,這天涯淪落的箇中滋味,他與元稹是如此地感同身受。

歸來時有多春風得意,離開時就多悵然若失。

當白居易沿途揀撿著元稹奉召歸來時的志得意滿,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與其黯然退場時的萬千失落。

“言淺而深,意微而顯”,意蘊深厚,餘音嫋嫋,白居易這首僅有二十八個字的七言絕句,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白居易寫於貶謫途中的絕句,雖僅有28個字,卻意蘊悠長,情感豐富

注: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若有不妥聯絡立即刪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