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為什麼我們會長大?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那麼叛逆,難以管教?

為什麼人到中年就會被生活壓垮?

為什麼老年人會變得脾氣古怪?

剛出生的你甚至意識不到你的存在,為什麼長大後卻開始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

發展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心理特點與規律的科學。相信大家看完今天這篇文章後,能夠對自己的人生有新的思考和見解,能夠找到“人為什麼而活”這一問題的答案。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畢生發展觀

人這一輩子是不斷髮展的,哪怕你即將壽終正寢,你信嗎?

或許不少人對“發展”的理解僅限於生理的發展,例如身高的增高、體重的增長,亦或是學業或者事業上的發展。實際上,“發展”比你想象中複雜得多,它包括但不限於腦容量的增長、記憶容量的增長、思維水平的提高……

教育心理學起源於19世紀後半期,那時候這門學科還不是教育心理學,而是兒童心理學。普萊爾(Pryor)是兒童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創作的《兒童心理》標誌著教育心理學的誕生,但是,他的研究物件僅限於學齡前的兒童,還遠沒有現代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那樣廣泛。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1904年,霍爾(Hall)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學及其生理學、人類學、社會性、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關係》,這本書標誌著兒童心理學將研究範圍擴大到青春期。

父母們現在所瞭解到的諸多知識,例如青少年存在逆反心理、早戀行為以及各種性徵的出現都離不開這些先驅者的貢獻。除此之外,霍爾還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人心理的心理學家。

或許在人們看來,老年人沒什麼值得研究的,用老人們自嘲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那麼這樣的老人還有所謂“發展”嗎?

很多年前,心理學家們也是這樣想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個淺顯易懂的理論告訴我們,老年人也在發展。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心理學家卡特爾提出了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一說。

流體智力

晶體智力

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指生來就具有的能力,如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表明,流體智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但在十八歲左右開始下降,例如知覺速度、記憶力、聽力等。

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的人特別是中年人都在發生某種退化,他們記憶力下降,聽力減退,反應也沒有以前那麼迅速。如果有人喜歡運動,便可以發現那些足球和籃球運動員的黃金期十分短暫,只要一到達30歲左右,表現便大不如前。

其實,他們並非這時才開始退化,只是因為晶體智力的提高掩蓋了流體智力的下降而已。不僅如此,其他很多知名運動員都是成名較早,這與流體智力的發展規律密不可分。

接下來我們討論晶體智力(Crystalloid intelligence),顧名思義,“晶體”源於“流體”,是“流體”凝固之後所形成的固體。其真實含義也是如此,晶體智力以流體智力為基礎,是在經驗和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隨著年齡的增長,流體智力達到頂峰後便開始下降,但晶體智力卻不斷提高,“薑還是老的辣”、“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說的便是這個道理。所以,千萬不要看不起老年人,正如他們所說:你吃的飯還沒我見過的世面多。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便也就明白了“畢生發展觀”的含義。是的,人這一輩子都在不斷地發展,只是你憑肉眼看不出來罷了,對兒童心理特徵和規律的研究終究只是片面的,要想探究發展的本質,必須把年齡範圍擴大到人的一生。

心理學家們經過漫長的探索和實踐,逐漸明白了這一點,由此,兒童心理學才漸漸演變為發展心理學,對學前期的探究才逐漸演變為對個體生命全程的探索。

發展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

說了這麼多,或許有人會問,發展心理學有什麼用呢?它能幫我賺錢嗎?能幫我解決情感問題嗎?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不能。但若你能持之以恆地、勇敢地思考與實踐,去充分了解這門學科,你的人際關係會得到顯著的提高。

例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等,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永遠是你事業成功的強大保障。當然,發展心理學的優勢絕不限於此,只看你有多大探究的慾望。

提及發展心理學與生活的關係,我們可以按照年齡階段逐一介紹。

首先,我們來談談胎兒期的心理衛生——胎教,希望能對準爸準媽們有一定的啟發。

什麼是胎教?相信人們對這個詞已經有了充分的理解,胎教就是透過控制孕婦身體的內外部環境,使用某些手段,給母親身體內的胎兒施加積極的刺激,以促進胎兒神經細胞的繁殖,從而實現胎兒的發展。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可以說,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你就必須重視胎教,以及懷孕期間母親的狀況。音樂胎教是很多寶媽都會採用的胎教形式,音樂能夠使孕婦情緒愉悅、舒緩,其獨特的空氣波也會影響胎兒的智力以及音樂天賦的形成。

在眾多樂器中,大提琴以其寬廣的音域受到胎兒的普遍歡迎,胎兒的情緒也會隨著共鳴而逐漸平穩,搖籃曲、睡前曲的作用也是如此,都能夠讓胎兒感到輕鬆、愉悅。

值得注意的是,胎兒喜歡的是舒緩柔和的音樂,準爸媽們必須讓胎兒和孕婦遠離噪聲,否則胎兒將受到不可挽回的傷害,甚至是智力低下、發育畸形。所以,必須慎重挑選用於胎教的音樂,不可憑自己的喜好隨意操作。

隨著第一聲啼哭響徹手術室,胎兒出生了,由此進入了嬰兒期。那麼嬰兒與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呢?透過對嬰兒心理特點的介紹,希望各位父母能夠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思考斟酌一番。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托馬斯和切斯關於嬰兒氣質的理論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他們認為嬰兒分為容易型、困難型和遲緩性。

容易型

困難型

遲緩性

顧名思義,容易型嬰兒是非常容易照看的,他們的生理機能有規律,情緒穩定、愉快,容易適應新環境和新事物,喜歡探索,愛玩,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因此這類嬰兒是最受人們喜愛的。

此外,調查表明,這類嬰兒佔所有嬰兒接近一半的比例,在三種氣質型別中居於首位。在一些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們不可避免地會更加偏愛某個孩子,除了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外,嬰兒的氣質型別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試想,一個孩子乖巧可愛,對你的撫摸、逗弄反應積極,而另一個孩子冷漠、愛哭,對你愛理不理,在夜裡頻繁地啼哭,嚴重干擾你的睡眠,那麼你會不會更加偏愛第一個孩子呢?

答案不言而喻,有時候父母嘴上說得好,會一視同仁,但實際上卻根本做不到。後者便是困難型嬰兒,他們的生理機能沒有規律,不能按時睡覺,夜裡總是突然醒來哭泣。

他們拒絕與陌生人的接觸,逃避新事物,當他們進入新環境後會感到恐懼,例如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等等,這一類嬰兒的數量是最少的。

不得不說,親子關係從嬰兒出生開始便逐漸形成,如果嬰兒比較討喜,那麼通常就能形成良性的親子關係,為以後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奠定基礎。反之,則會對親密關係的形成造成阻礙。

嬰兒的氣質特點給各位父母們提了一個醒:作為父母,必須接受自己孩子的氣質,這是先天的,沒有辦法改變的,並且沒有好壞之分。如果嬰兒愛哭愛鬧,或者給你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也請保持耐心。

氣質並不能決定他以後的發展,但你對嬰兒的態度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們的親子關係以及嬰兒的性格。從他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你便肩負起了神聖的使命,而他的人生會如何,全看你如何選擇。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到了3歲,個體便進入了幼兒期,也可以稱為學前期,這一時期的發展是為進入學校學習奠定基礎。心理學界對於幼兒的研究集中於幼兒的思維,其基本特點是“具體形象性佔據主導地位”。

什麼是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呢?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用過的“小棒”嗎?還記得媽媽為了教我們算術所用過的蘋果嗎?所謂的具體形象性,可以理解為:以實物等具體的形象為基礎而進行的思維。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無法抽象出事物的本質,你可以利用身邊的一切物品教他們理解某個概念,但卻不能直接用嘴巴傳授知識。比起“言傳”,他們更喜歡“身教”。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有些父母不理解幼兒思維的特點,一味地用言語去教育孩子,當孩子犯錯之後,也習慣於口頭批評或者以懲罰來恐嚇孩子,這明顯是行不通的,既影響親子關係,還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所以筆者建議:父母們應該以實際行動做表率,成為孩子的朋友,用自己的行動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拋棄傳統的批評教育,只有這樣,你的觀念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舉個例子,你想要孩子學習拼音字母,可你卻天天玩手機,你想要孩子多進行戶外活動,可你卻只知道躺在被窩睡懶覺。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孩子模仿你,變得跟你一樣,所以請記住:想讓他們做什麼,你就得先做什麼。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進入小學讀書。對於小學兒童的父母來說,孩子的學習或許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外部動機為主,內部動機尚且處於發展中,這與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密不可分。

很多家長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一點,於是便承諾孩子,只要孩子考得好,就獎勵他們“30秒超市搶購”。這是典型的以外部獎勵激發孩子學習動機的做法。

但不得不說,僅憑外部動機來激發學習動機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外部動機為主,內部動機為輔。

一方面,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及時的反饋,獎勵他們的學習行為,另一方面,家長也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培養內部動機,例如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求知慾,給他們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寓教於樂,在玩耍中培養他們學習的慾望。

當然,這並不容易,但每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充滿智慧的父母,如何教育你的孩子,全憑你自己。

發展心理學:從出生開始,你的“發展”從未停止

人這一生是不斷髮展的,如果你為人父母,那麼發展心理學是你應該要有所瞭解的。只有當你學習了孩子心理的發展規律和特徵,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

對於“人為什麼而活”這一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竊以為,人這一生不可能完全自由,無論你多麼有錢,你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無論你怎樣發展,始終都會以生理規律為基礎,還會受到社會歷史的限制。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客觀規律的限制下,充分發揮主動能動性,實現自己最大的可能性,我想,這種“可能性”,應該就是我們身為人而一生去追求的東西。

- The End -

作者 | 李十柒

參考資料: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