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不正常”,《風起洛陽》你看懂了嗎?

全員“不正常”,《風起洛陽》你看懂了嗎?

亭臺酒肆、美食奇景,構築成劇中古樸質感與寫意想象融合映襯的神都洛陽。鼎盛時期的洛陽,包含著中華文明最璀璨的核心,《風起洛陽》視覺化的呈現將觀眾代入進這個繁華滿地的時代,透過縝密驚險的故事、立體鮮活的人物,帶領觀眾在這座城市中徜徉穿行。既保留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也兼顧了商業上的可看性。

作者|魏僑

編輯|太子

牡丹花重紫微宮,玄門風動神都城。《風起洛陽》播出程序過半,沉浸式追劇的觀眾們上一週還在咬牙切齒跟著主角團追查殺手十六夜,這一週就真情實感地心疼著痴情窈娘,求劇組給張“復活卡”。

縱使觀眾還在為“震驚全年的20分鐘”意難平,共情於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熱鬧豐饒的洛陽城中殺戮又起,疑雲叢生。案情迅猛發展,新線索紛至沓來,“神都小分隊”再次集結,開啟劇集後半程探險成長之路。

《風起洛陽》的創作,緣起於四年之前。細數2017年播出的古裝劇,仙俠古偶劇以瑰麗視覺佔據人氣,歷史朝堂劇憑厚重質感贏得口碑。同年,馬伯庸開始創作《洛陽》的故事,到2017年底,編劇青枚和武聰已經開始了影視化改編的工作。經過四大稿、十數小稿的改編之後,才成為了如今懸念迭起、扣人心絃的《風起洛陽》。

全員“不正常”,《風起洛陽》你看懂了嗎?

導演謝澤告訴《部落格天下》,這部劇最吸引他的地方,是它“既像正劇,又不像正劇”,兼具復現中華文化質感與符合商業審美的視覺刺激,讓《風起洛陽》成為古裝劇中獨樹一幟的存在。製片人徐康表示,作為一部高質感的影視劇,相應的觀劇門檻也會提高,“如何平衡商業性和藝術性是很大的挑戰”。

作為打響愛奇藝華夏古城宇宙的第一槍,《風起洛陽》如何贏得“最大公約數”的觀眾,在持續低迷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引發觀劇熱潮?又是如何構建這幅文化畫卷的?當我們與主創班底深聊後才知曉,《風起洛陽》這股“風”,到底是如何起的。

“我其實不太喜歡特效,比較傳統,儘量能不拍特效就都不拍。”2020年11月,攝影出身的謝澤在橫店執起導筒,擅長用畫面講故事的他,醉心於真實場景,這種執著貫穿了整部劇。

就像百里弘毅出場那場戲,為了營造出銘黃天光,謝澤讓工作人員先用吊車掛黑布,遮住陽光,再用各種各樣的大燈,打出眾星捧月的光效,“你想,要把整個天空擋黑,費了多大工程,其實就是為了這一場戲。”雖然拍了很久,但在謝澤眼裡,這場戲必須拍得特別好玩。

“我讓所有演員回頭的時候,要演出——看到真的王一博,會是什麼表情。你們就不要想他是百里弘毅,哇,原來真的是王一博。”於是我們看到,鏡頭緩緩升格,周遭群眾演員眼露光芒,“神都第一饕客”百里二郎,至此驚豔亮相。

聊起初見這位神都美食博主,編劇青枚打開了話匣子,她透露原本一開場百里弘毅並不是要吃魚,“但是有一天美術老師跟我說,她做了一個曲水流觴的桌子,問我能不能就著這個寫一個戲,我就改成了吃魚。”

在拍攝時講求“所見即所得”,是主創們心照不宣的共識。上至太初宮,下到不良井,熱鬧熙攘如南市,神秘詭譎如聯昉,畫面中的一房一瓦、一事一物,都經由反覆多次的調整、精益求精的製作,成為敘事的一部分。這也讓《風起洛陽》少有多餘空鏡,而是以人帶景,借景敘事。

聊天過程中,謝澤反覆提及,要利用戲來展示景,展示洛陽的人文,不能刻意地拍。譬如第一集開篇,鏡頭跟隨告密者在人群中的奔襲,南市的大街小巷、世俗百態徐徐鋪開,眾人墜河的畫面引出了貫穿洛陽城的洛水;藉由武思月追拿高秉燭的追逐場面,不良井下的情況一覽無遺,除了潮溼陰暗、狹窄逼仄,還能看到建設初期的龍門石窟的影子。

“我們置景真的是不惜一切代價,不滿意就重拍。僅僅高秉燭出場一節,就反覆拍攝了四遍。狹小的棺材鋪中不能有過多的物件,要體現人物特點只能在牆面上做文章。從洛陽地圖到街巷模型,畫面中的資訊量不斷地補充增加”,謝澤認為,畫面細節和元素不夠多的時候,觀眾會感覺到茫然,但是元素多了以後就會讓觀眾產生好奇。

就連白浪一般的小人物,美術組也精心設計了他的房間。在編劇青枚的想象中,他所住的就是一個“破屋子”,但真正將它具象化後,可以看見遠處大小各異的酒罈,屋中凌亂堆放的柴火,從單個的椅子,到隨手舀起的餺飥,破舊之外,更增添了鮮活真實的生活質感。“你看到畫面就會發現那兒真的是白浪家,還想問問他這日子過的是怎麼回事兒?”青枚笑道。

有了置景足夠的資訊量打底,畫面質感則由光效來展現。不同於古裝劇大同小異的平光,《風起洛陽》用了大量的蠟燭渲染室內的氛圍。燭火掩映,明暗錯落,營造出古樸的質感與朦朧的氛圍。

據謝澤描述,攝影棚都是黑的,一天要燒掉大量蠟燭,“鏡頭裡覺得好黑,都看不見路,但是我就是要用燭光營造一種全新的氛圍感,蠟燭光源一起來,周邊暗的所有質感一出來,特別像真的。我們每一步都做到認真,要把觀眾都帶進去,儘量用真實的東西還原當時那個年代。”

拍完《風起洛陽》,謝澤導演笑稱瘦了三十斤,編劇青枚與武聰每調整一處人物與情節,後續劇本就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採訪間兩人自我打趣“每天頭髮都薅沒了”。以往並不跟組的他們,此次為了《風起洛陽》進組,每天早上一睜眼,手機上就會看到現場的訊息,他們對此稱之為“驚喜”。

據兩位編劇所言,導演很擅長在現場導戲,“他特別喜歡在現場臨時發揮”。這邊廂謝澤導演倒是念念不忘地講述起他深為遺憾的一場戲,原本百里弘毅大婚那場,他臨時起意,給搭了一場非常好看的外景,準備了滿天煙花、上千支藍色小花,佈置得非常唯美。謝澤本打算在室外拍夜戲,用燈營造出光影氛圍,結果等了十幾天,天天下暴雨,連景和花都快被沖壞了,最後實在沒辦法,挪到了攝影棚裡拍完。

“是我把那場戲改成夜戲的,如果真的在我設計的場景裡拍,各種各樣的煙花,上千枝的藍色小花、小藍燈,非常之唯美,沒有拍成很遺憾,觀眾沒有看到。”

“我不想讓他演一個正常的人,想讓他演個死人,演一個狼。”在謝澤的設想中,黃軒飾演的高秉燭就是這樣一個“異於常人”的角色。

無論是神情癲狂地審問春秋道殺手,還是在看見告密者父女的傷口後詭異一笑,初登場的高秉燭,瘋癲浪蕩,亦正亦邪,令人捉摸不透。

高秉燭與大理寺內奸在馬車裡殊死搏鬥的那一場戲,實際上經歷了換景重拍。謝澤坦言,原本在監獄場景中已經拍完,但他總感覺不是那個味,“打鬥太有招式感,與人物設定背道而馳”,於是他要做的,是說服黃軒重拍,且不是那麼帥氣的拍。

“男一號並不是永遠在打別人的,我要你捱打,或者一拳沒能打出去,這樣的細節才真實。”謝澤認為,只有在逼仄的馬車空間裡,兩人拳拳到肉的生死搏鬥,才能凸顯高秉燭隱忍五年一心復仇、形同瘋獸的狀態。

現場磨合了幾回,最終黃軒的表演是讓謝澤非常滿意的,“對,那種貪婪,終於等到你了的那種勁兒,那種獸性,就不讓人看出來你是黃軒,而是高秉燭。讓觀眾記住了這個人物,我覺得就比什麼都成功。”

劇中常透過打戲來塑造人物,王一博飾演的百里弘毅被觀眾戲稱為“不會武功衝得最猛”。但他的勇往直前並非匹夫之勇,而是藉助地勢、就地取材,進行“物理攻擊”。遭遇敵人時不僅不會拖後腿,甚至可以巧設機關,以智勝強。

在青枚看來,百里弘毅是一個最“特別”的人甚至是全劇最難塑造的角色。因為正常人有時不會理解百里弘毅的舉動,這既是人物的魅力,又是容易被誤解的地方,比如說他阿爺死了,他的情感如何透過很特殊的人設體現出來,他其實是巨大的向內消耗,但這種消耗有時是不容易被人理解的。“我認為演員對角色的塑造非常完美,演出了我心中的百里弘毅。”

一個是不信任何人的“孤魂野鬼”,一個是隻關注自己內心的“木石之人”,高秉燭和百里弘毅在前期常常話不投機,但總能在三言兩語間推進案情。這得益於編劇的思維前置,武聰表示,“我們預設觀眾可能看過很多偵探、懸疑類故事,都非常聰明,所以前面不說廢話,無效資訊全部剪掉,用最快的語言風格讓他們進到案件裡面。”

而“神都小分隊”從互不信任,走到默契十足,宋茜扮演的武思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黏合作用。

武思月出身世家,身為內衛,將“承天守序,護鼎神都”八個字奉為圭臬,動起手來也一招一式氣勢如虹,頗有武學世家風範,襯出她善良守序、循規蹈矩的性格。

“宋茜練過舞蹈,打戲比較舒展,她本身氣質是很颯的、英氣的感覺,特別適合思月。”徐康談起選擇宋茜演武思月的原因,“武思月的異數在於,身為女子卻任內衛,因此常著男裝。她在女裝的時候有一點點不適應、羞澀感,我們就覺得宋茜合適,她能演得出來。”

主角之外,無論是高門達貴的反派叔父柳襄、機靈貪財的神都百事通白浪,還是出於白身卻起兵謀反的宋涼,都擁有完整的性格人設以及故事線,就連不良井中的醜叔也根據人設更換了數套造型,力求特點突出。

劇中透過這些角色展現出一幅生動的神都群像,透過鮮明豐沛的人物動線,縝密的故事邏輯與凝練的臺詞節奏,勾勒出一副變革的、立體的城市浮世繪。

一卷洛陽文化圖鑑

“我既然拍了,一定要和所有人不一樣,給你一個全新的東西。”從置景拍攝,到人物表演,在與《部落格天下》的對話中,導演謝澤反覆提及的字眼是“不一樣”。

洛陽IP是愛奇藝華夏古城宇宙打響的第一槍,劇集《風起洛陽》是外界最為關注的開發形態,因此謝澤揹負的壓力也是創作的動力,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創新。

“我也害怕外界承受不了這種拍攝方式和表演,但看了回放之後大家都很喜歡,我心裡才踏實,才有更多的信心去拍。”

作為製片人,徐康希望透過這部劇呈現出來的洛陽古都風貌,能引發洛陽人民對家鄉的自豪感,讓大眾熟悉、瞭解洛陽,無論是美食還是文化。“在帶給大眾娛樂體驗的同時,傳達正確的價值觀,讓觀眾瞭解更多知識,對人生有些思考,那就是更高的訴求。”

而體現洛陽的城市特色,則是平臺與主創們不約而同的核心訴求。

從依水而居的城市文化,到煮茶與清茶的區別;從舉止的正確儀態,到以蒸煮生吃為主的烹飪方式等等,都需要嚴謹精密的考證,需要立體全面地營造出真實的社會氛圍,在人物的言行之間自然體現出地域特色與文化禮儀。

考據,對於青枚、武聰兩位編劇來說都爛熟於心。《唐六典》講官制,《金泥玉屑叢考》講從先秦至宋代的物價,《隋唐兩京城坊考》則是洛陽地圖,不僅為劇中的洛陽109坊提供了與身份階級對應的坊名,劇中不同坊之間的步行距離、通行時間也經過了地圖上的精確測算。

劇中百里弘毅“美食博主”的設定,與他世家子弟的身份相得益彰,甚至在查案過程中,給店家派發“尚可”木牌成為了拖延時間、傳遞訊息的關鍵。巧合的是,扮演百里弘毅的王一博本人正是洛陽生人。

這不,在花絮中我們能看到,王一博對著作為道具的胡辣湯真實點評,“這個不像、看起來像雞蛋湯”。緣此,謝澤專門從洛陽請廚師來劇組,製作當地美食。“一博是洛陽人,他覺得做得像了,我們才踏實了。”

有趣的是,在《風起洛陽》的拍攝現場,王一博索性成為了真正的美食博主,“王一博先說尚可,百里弘毅才說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