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好一把刀?他用30年做出了“中國第一刀”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卞英豪 賈天榮 汪鵬翀 蔡黃浩

“要做好刀,先做好人。”

在李積回的辦公室裡,父親的教誨被他刻成了標語掛在了牆頭。辦公室外,他所管理的十八子集團的車間正“熱火朝天”,轟鳴的機械聲伴隨著鋼鐵錘打的碰撞聲,一把把堅韌與堅硬兼備的好刀從這裡走出國門,邁向世界。

一個一度艱辛到“再也不想做刀”的“刀二代”,如何引領刀具的五次革命?一個平凡的陽江人,如何將一個茅草屋裡的小作坊進化成為“中國第一刀”的產業帝國?

李積回的故事,是一把刀錘鍊的故事,也是一把刀傳承的故事。

怎樣做好一把刀?他用30年做出了“中國第一刀”

“苦不堪言”的學徒生涯

李積回的家庭堪稱“刀剪世家”。他的父親李良輝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刀剪從業者,在業內曾被成為“中國刀王”。而“十八子”的名字正是源於這個“李”字。

父親的師傅梁季芙更是一名大家,他不僅是中國刀剪史上大名鼎鼎的“教父”,其標誌性的“季芙小刀”還曾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

1983年,改革的浪潮仍在積聚。李積回的父母選擇成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們主動放棄了國營刀剪廠的工作,在一個鄉間的茅草房屋內創辦了工廠,那間一度被颱風吹垮的茅棚廠房也成為了“十八子”創業的開始。

繼承父親衣缽,如今從事刀剪行業已有30多年的李積回坦言,在職業生涯初期,完全沒有想到會把刀剪作為自己終生奮鬥的事業。談起學做刀的歷程,自嘲“命中帶鐵”的李積回用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形容詞——“苦不堪言”。

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1986年,剛畢業的李積回成為了一名“刀剪學徒”。李積回如今回首,苦澀依舊湧上心頭。“有時候師傅為了磨練你的心智,讓你一個禮拜只做磨刀這一件事。從早到晚,從週一到週日,除了睡覺吃飯,就是磨刀。”

沒有固定工資、沒有休閒娛樂,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而言,做一名刀剪學徒放在如今恐怕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父親的初心只是讓我學一門手藝,未來可以養家餬口。但那時做刀,不賺錢還受累。”

一年多的學徒生涯,李積回掌握了刀具製作的入門手藝。但隨著沿海地區開放之風日盛,年輕的李積回離開了默默做刀的“燈火闌珊處”,選擇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怎樣做好一把刀?他用30年做出了“中國第一刀”

“為什麼中國刀不行?”

“出去闖過一陣,我才切身明白了那句歌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命運充滿了有趣的巧合。3年後,那個一度“再也不想做刀”的學徒李積回最終還是回到了刀剪行業。但這一次,他不再畏懼制刀背後的枯燥與艱辛。

而讓李積回發生質變的原因非常簡單——要讓中國刀揚眉吐氣。

“那時候,大量進口產品湧入中國,其中就包括形形色色的刀,菜刀、軍刀等等。”看著一把把進口刀走進了中國人的廚房,別上了中國人的腰間,李積回不僅對故土陽江心生思念,同樣也心有不甘,“陽江有中國最好的刀匠、有中國最古老的技藝,陽江的中國刀哪裡不如外國刀了呢?”

帶著夢想回到陽江的李積回,再度走上一線,成為了一名刀剪從業者,這一做就是30多年。

怎樣做好一把刀?他用30年做出了“中國第一刀”

“做事業和做刀的道理是相通的,好刀不僅要‘熱’處理,同時冷凝也需要到位。”對李積回來說,帶著熱情返鄉的他,更需要做的是“冷思考”。

而這樣的思考是方方面面的。從產品的細節到行業的創新,從工藝的設計到企業的管理,事無鉅細都成了李積回所要思考的。

當發現中國的刀具功能大多單一,李積回設計出了一系列在當時看來有些“離經叛道”的產品。例如,能擰啤酒瓶蓋的菜刀;例如,刀背能拍黃瓜的廚刀。這些在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刀具,二十多年前已是十八子的熱銷產品。

當發現海外刀具存在刀柄較為脆弱的“通病”時,李積回設計出了一款連體直出刀具。刀柄不再用焊接的方式,而是直接與刀連為一體。一個小小的細節,也被業內譽為中國刀具的“第一次革命”。

即使發展至今,十八子集團已是遠近馳名,常年穩居多項第一,李積回始終沒有停止思考。

近年來,十八子集團攜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蘊博在陽江設立工作站,針對高效能刀剪材料及其先進製備技術開展研發工作。未來,一批結合了中國頂尖材料科學技術的刀具,或許又將迎來一次革命。

“要想讓中國刀行,就要不停地創新”——實踐中,李積回已經用這樣的答案回答了自己30年前的“靈魂拷問”。

怎樣做好一把刀?他用30年做出了“中國第一刀”

“要做好刀,先做好人”

對於李積回執掌的十八子集團而言,乘著改革的東風,這個一度被颱風刮壞廠房的作坊,如今已然成為根基雄厚的產業帝國。其不僅一度佔據國內刀具市場62%的市場份額,產品更是暢銷至日、美、加、韓、東南亞、港澳臺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十年的時間,李積回形容華夏大地猶如”換了人間“,他也切身感受到了十八子集團的滄桑鉅變。

三十年,十八子的產品變了,從傳統的”一天只做三把“的小刀,演化為民用產品(如廚刀)、軍用產品(如小刀)、收藏工藝品、行業產品(醫療器械、藥材用具等)等全品類的各式刀具。

三十年,十八子的生產模式變了,從”一人一刀“的鍛造方式,進化到如今結合了現代工業、材料科學、甚至是人工智慧進行的”智慧製造“。

三十年,十八子的產業格局變了,從此前”一把刀走天下“,到如今集合了科研、鍊鋼、生產、銷售、旅遊配套服務一條龍的全方位經營的綜合大型品牌企業。

怎樣做好一把刀?他用30年做出了“中國第一刀”

”在十八子,工藝在變,生產線在變,產品在變,但有兩件事情三十多年都沒有變,那就是傳承和創新。“

如果說創新體現在十八子的每一件熱銷產品中,那麼十八子的傳承則深入李積回及每一個員工的血液之中。”無論是新員工,還是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員工,十八子的不變的要求只有一條——要做好刀,先做好人。“

”好人“即是面對誘惑時,堅守自我。猶如三十年間,當”賺快錢“的機會擺在李積回的面前時,他和他十八子集團堅持的始終是”做一把好刀“。

”好人“也是面對挑戰時,泰然自若。當行業仿造抄襲之風日盛,甚至出現惡性競爭時,李積回沒有被衝昏頭腦,他選擇用智慧財產權築牢籬笆,同時用開放賦能整個行業,讓夥伴獲利,讓同行受益。

”好人“也是面對未來,保持清醒。當”十八子作“這個中國馳名商標”飛入尋常百姓家“。李積回並未停下奮鬥的腳步。而他的目標是讓那一把把好人做的”中國好刀“繼續走向世界的市場。

怎樣做好一把刀?他用30年做出了“中國第一刀”

在”刀光剪影“中摸爬滾打了三十年的李積回,有人形容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有人形容他是一個有魄力的管理者。而李積回說,他更喜歡的稱呼是”刀匠“,一個做刀並愛刀的匠人,一個經營刀也推廣刀的經理人。

”從父輩那,我們所傳承的不止是手藝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弘揚傳統,精益求精做好刀的精神。“李積回說,他正致力將父輩的技術和精神傳承給下一代人,期待陽江的”刀三代“能在前輩的基礎上,繼續磨練鋼鐵般的意志和細膩的手藝。

”做一把陽江好刀,中國好刀,更要做一把世界好刀。這是我們十八子集團,也是我們一代又一代陽江人不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