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行穩致遠的乳業巨輪,淨利大增42%能否持續?

·消費股持續回撥之後,伊利的投資價值幾何?

·過去20年複合年化28%,伊利的長牛能否持續?

·如何看待伊利股份當前的估值?

說到牛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哪個品牌呢?北京有三元,上海有光明,全國各地給出的答案可能各有不同;但能稱得上“全民級”的奶企,則只有伊利、蒙牛兩家。

截止2020年,伊利的常溫奶市佔率為39%,蒙牛為28%,事實上形成了雙寡頭局面。牛奶生產需要規模化的專業裝置,尤其在三聚氰胺事件後,各個奶企為了確保供應鏈安全,紛紛採取自建牧場、自產鮮奶的模式,消費者也更注重品牌選擇,這使得行業存在較高的進入壁壘。

除此之外,牛奶既屬於高頻消費品,又屬於健康食品,在補充人體所需的鈣元素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個消費屬性優秀、且龍頭極大受益的行業。我們今天為大家呈現的,就是乳製品行業的龍頭——伊利股份。

01 歷史覆盤:股價長牛,服務最廣大消費者

作為一家老牌乳企,伊利自1996年上市以來,經歷了風風雨雨二十五年,從內蒙古的一家小廠子,成長為全球前五強的乳製品巨頭。若從1996年算起,其年化複合收益率達到了28%,股價漲了五百多倍。

如此優秀的增長率,背後是中國鮮奶消費量的快速增長。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000年居民液態奶消費量僅為每人1kg/年,至2016年則達到20kg/年(相當於每天2盒250毫升的牛奶),年化複合增長率為20。6%。

1995-2003年:佈局常溫奶,從地方到全國

1995年前後,國內行業龍頭是光明和三元;彼時全行業以巴氏奶為主,並提供送奶到家服務,現在很多老小區裡的家門口仍保留著三元、光明的儲奶箱。

巴士低溫奶的口感最接近鮮奶。但是生產出來後需要冷藏儲存,且保質期只有七天左右,對儲存運輸等條件要求極高,投放範圍極窄。就拿光明乳業來說,它當時的銷售渠道僅輻射上海和華東地區,華東地區可以到縣一級,華東之外只能到中心城市。北京的三元也是有運輸半徑太短的問題,只能在北京及周邊銷售。

巴氏奶的特性,決定了它的銷售空間有限。

意識到巴氏奶的天然劣勢後,伊利率先於1995年引進常溫奶生產線。常溫奶利用130度高溫殺死細菌,可以做到在常溫環境下長時間儲存,直接解決了巴氏鮮奶銷售半徑小,難儲存的難題。

此後的五年裡,伊利先後投產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大幅增加常溫奶產能,擺脫了區域限制,並在2003年超過光明,成為中國第一大乳企。

2003-2014年:雙寡頭爭鋒,伊利勝出

1999年,時任伊利集團副總裁的牛根生辭職創業,建立蒙牛。新生的蒙牛集團快速發展,藉助電視廣告這一新興營銷手段實現彎道超車,銷售額在2007年超過伊利,其液體奶市佔率一度達到40%。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伊利和蒙牛均受到打擊,但伊利的處理速度比蒙牛快整整一個星期,並選擇全額承擔經濟損失,而蒙牛則要求經銷商共同承擔責任。這使得許多經銷商倒向了伊利。

在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下,蒙牛面臨資金和聲譽的雙重危機。當時蒙牛在香港新聞釋出會上說:“我們銷售到香港的產品,其質量和出口的產品是一樣的,保證比內地的產品質量更好、更安全。”一時間引得叫罵聲不斷。

2008年,牛根生寫萬言書呼籲資金救援;2009年,中糧集團接管蒙牛,成為第一大股東;2011年,牛根生辭任蒙牛董事長。隨後的數年中,蒙牛在中糧集團的影響下連續換帥,管理層並不穩定。而同期的伊利則保持著穩定的管理層,其董事長潘剛2002年加入伊利,從最底層的質檢員一步步成長為伊利的掌舵人,從未離開。

在其後數年中,伊利雖然在品類創新中總落後競爭對手一步,但每每能夠後發先至——其高階酸奶安慕希、高階常溫奶金典等大單品,都能夠在幾年時間內反超先發的競爭對手,雄踞行業第一。

2014年,伊利常溫奶市佔率超過蒙牛,並在接下來幾年中一騎絕塵,一度逼近40%,而蒙牛卻在原地踏步。伊利的龍頭地位徹底坐實。

伊利股份:行穩致遠的乳業巨輪,淨利大增42%能否持續?

02 競爭優勢

過去5年,蒙牛的ROE始終在10%左右徘徊,而伊利的ROE則穩定保持在25%左右。可見,伊利從市佔率到經營效率,都已遠遠超越蒙牛。

證星研究院認為,伊利的競爭優勢顯而易見。首先,其管理層穩定且專業,具備行業洞察力,能夠做到超前佈局;其次,伊利能更有效地經營其線下渠道,其線下網點191萬家,其中一半是鄉鎮村級網點,數量和深度遠超蒙牛,真正做到了董事長潘剛的期望:

“在我眼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喝牛奶的人,一種是不喝牛奶的人。我要把這兩種人變成一種人,喝牛奶的人。”

作為真正服務全國消費者的奶企,伊利最大的競爭對手蒙牛已然落敗,其他地方奶企發展空間又天然受限,再加上乳製品行業的高進入壁壘、強規模效應的特徵,我們認為伊利已經構建起了極深的護城河。

03 發展空間

2016年後,我國人均液態奶消費量出現了2000年以來的首次回落。直到2020年,液態奶消費量都維持在2016年的水平,我國乳製品零售量也於2014年開始不再增長。

伊利股份:行穩致遠的乳業巨輪,淨利大增42%能否持續?

然而,我國的液態奶滲透率、乳製品消費量卻遠未達到飽和狀態。我國人均乳品消費量與其他乳製品消費大國如印度、美國和歐洲差距巨大。即使是飲食習慣較為相近的日本和韓國,人均消費量也是我國的2倍左右;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的人均消費量是我國的3倍左右。

尤其是在農村市場,人均乳製品消費量不到城鎮的一半。未來隨著我國收入倍增計劃的實施,農村人均消費量的提升幅度將較為明顯,伊利的乳製品尚有很大發展空間。

伊利股份:行穩致遠的乳業巨輪,淨利大增42%能否持續?

同時,伊利在透過打造單品的方式繼續拓展市場,例如酸奶、乳酪等乳製品,並提升產品矩陣中高階產品的比例(目前伊利的高階產品佔比為49%,居行業首位)。伊利董事長潘剛還稱,“伊利將是橫跨大健康領域內多品類的佈局者,將是帶動健康食品行業發展的引領者,將是值得消費者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其進軍大健康領域的目標昭然若揭。

考慮到其市佔率不斷提升、爆款單品增長率極快、品類拓展仍有空間等因素,伊利盈利中樞或將繼續穩定提升。

04 定量估值

2021年,伊利中報表現亮眼,淨利潤同比增42。5%。證星研究院認為,伊利上半年高增速的主要原因是液體奶銷量增加疊加漲價因素。同時,由於行業競爭趨緩、伊利精細化管理能力提升,費用率穩步降低,也是本次淨利潤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

雖然伊利今年利潤爆發、且未來有很大的潛在空間,但若指望該增速持續個三五年是不現實的。因此,證星研究院估值時採取較保守的預期,僅考慮其漲價和品類拓展因素,排除掉“講故事”的部分。

近年來,伊利產品的漲價幅度每年穩定在6%。由於伊利已經是國內的液體奶龍頭,且其液體奶佔營收的約80%,這部分收入已經不會產生大的波動。這也是伊利這條乳業巨輪的壓艙石。

雖然公司液態奶增長緩慢,但酸奶、嬰幼兒奶粉、其他乳製品增長則較快;結合董事長潘剛伊利“2035年成為世界第一”的目標,我們給予伊利2021-2031年10%的增速,估值結果如下:

(注:2020年全球乳業第一是雀巢公司,乳業營收221億美元(對應約1480億人民幣),即使是排名位於伊利之前的其他公司乳製品不增長的狀態下,伊利要完成新的戰略目標,對應21-25年營收CAGR為7%、21-30年營收CAGR為5%。管理層的保守穩健風格,也對照我們對高增速持續性的判斷)

伊利股份:行穩致遠的乳業巨輪,淨利大增42%能否持續?

(大家不妨使用現金流貼現模型,自行嘗試對伊利股份進行估值)

證星研究院認為,伊利股份在同業內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公司護城河極深,且增長將會十分穩定,並與中國消費能力的上升保持同步。

投資伊利等同於投資中國人的消費能力,過去二十年,中國人的消費能力與牛奶銷量成正比。雖然目前伊利的增長驅動力已經趨於穩定,但不代表不增長。未來保持發展是一定的,但是寄期望於較快發展是不現實的。

若在合理價格買入伊利,大機率只輸時間,適當降低對收益率的高期望,總結下來就是:持有伊利,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