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需要怎樣做,才能避免玄武門之變的悲劇!

玄武門政變,李淵確實要負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什麼說他要負不可推卸的責任呢?他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呢?

李淵需要怎樣做,才能避免玄武門之變的悲劇!

(玄武門之變)

其實,開國皇帝在繼承人問題上,從來就沒有解決得很好的。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開國皇帝從一個平民(或者將相)當到皇帝,其中可以說經過了千難萬險。他的兒子們要不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至少也是擔驚受怕。所以,不管是哪個兒子,在開國皇帝取得江山後,都想享受打江山的成果,野心都很大。

二是開國皇帝首次當了皇帝,他其實非常想一碗水端平,讓每個兒子都得到實惠。我們看看劉邦把他的兒子們封了那麼多諸侯國,朱元璋把他的兒子們封了那麼多藩國,這就是實際證明。

如果開國皇帝像少數民族的成吉思汗那樣,那也沒什麼可怕的,因為他打下的土地特別多,可以把那麼多土地大肆分配。但是中國的皇帝不一樣,中國是一個大統一國家,如果那樣分配的話,這個大統一國家,迅速就四分五裂了。(而事實上,成吉思汗也因為採用了那種分配方法,結果整個蒙古大帝國很快就分裂成了元朝和四大汗國。)

開國皇帝解決不好繼承人問題,從而造成建國不久,國家就發生動亂。這在古代的朝代中,可以說比比皆是。漢朝開國不久就發生“七國之亂”;晉朝該開國不久,就發生“八王之亂”;明朝開國不久,就發生“靖難之役”;清朝開國不久,就發生“九子奪嫡”。包括唐朝開國不久,就引發“玄武門政變”。所有這些,都是開國皇帝把繼承人選不好的表現。

而李淵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也更加悲劇。別的開國皇帝都是去世以後,他的子孫們才開始廝殺,而李淵是親眼看見兒子們廝殺,而且最後他還被提早攆進養老院。

李淵需要怎樣做,才能避免玄武門之變的悲劇!

(李淵劇照)

那麼,李淵要怎樣做,才能避免玄武門政變這樣的悲劇呢?

第一,李淵需要立規矩,把自己變成“孤家寡人”。

劉邦奪得天下以後,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幫哥們兒,還一點兒規矩都沒有,在朝廷上站沒站相,嘻嘻哈哈。劉邦也常常和他的哥們兒勾肩搭背,不分主次。後來,叔孫通看不下去了,告訴劉邦,不能這樣做,必須要立點規矩。

劉邦懂得叔孫通的話,給大臣們立了兩種規矩:一種是有形的制度規矩,一種是他透過殺功臣立下的無形的權威規矩。

當了皇帝,就不可能有朋友,只能是孤家寡人。

李淵當了皇帝以後,完全沒有立過這種規矩。他對大臣們都很善待,有人誣告大臣,也是他的好友裴寂造反,他不但直接說不會,還把他的三個老婆派去給裴寂賠禮道歉。

他對他的兒子們也很善待,讓他的兒子們隨便帶著刀槍劍戟出入他的皇宮。大家都知道,秦朝連朝堂上都是不準帶武器的,除了皇帝怕被刺殺以外,還有就是要透過這種形式,立下一種規矩,樹立一種權威。

李淵需要怎樣做,才能避免玄武門之變的悲劇!

(李建成劇照)

第二,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以後,就要給李建成樹立絕對的權威。

朱元璋為了朱標,給他樹立了多少權威啊,整個朝廷的命官也都是東宮的命官。朱元璋就是要把朱標和其他皇子嚴格區分開來。呂后看見劉盈讓劉肥坐在上手,就要殺掉劉肥。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太子樹立權威。

但是李淵卻沒有這樣做。他立李建成為太子。卻把那麼多人才,那麼多軍隊交給李世民,李世民成了實際上的第二個東宮,李建成毫無權威,兒子們怎麼不打起來呢?

所以,李淵想要確保兒子們不鬧事,他就必須把人才從李世民身邊調開,把軍隊從李世民身邊調開,讓李世民當一個閒王。

李淵需要怎樣做,才能避免玄武門之變的悲劇!

(李世民劇照)

第三,如果李淵想換太子,他也必須當機立斷。

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這些史書,都寫了李淵有把太子之位從李建成換給李世民的想法。後世不少人猜測,這可能是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後,對史料的一種篡改。畢竟在實行“嫡長子制”的古代,這種做法可能性是不大的。

但假設李淵真有這樣的想法,他也必須當機立斷。要換就立刻換,絕不能猶豫。史書上說,李淵前後三次告訴李世民,想讓李世民為太子。果然史書的記載是正確的,那麼,首先李淵不應該給李世民說這樣的話。其次,如果他真說過這樣的話,說一次就夠了,而不應該說半天,卻並不行動。

總之,李淵的所有錯誤,都在於他猶豫彷徨,不能果斷決定。而他這種不能果斷決定的做法,其實是在挑戰人性的底線。人性是惡的,怎麼能去挑戰呢?所以最後就造成了悲劇。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