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為什麼騎兵很厲害,對付騎兵,不是一根長棍子的事嗎

古代戰爭為什麼騎兵很厲害,對付騎兵,不是一根長棍子的事嗎

二十多年前,曾在全球票房大火的“好萊塢大片”《勇敢的心》裡,

一段把多少“業餘軍事愛好者”看得

血脈噴張

的劇情,正是“長棍子打騎兵”。

影片裡那位“蘇格蘭大英雄”,面對英格蘭國王麾下那支武裝到牙齒的“三百重騎兵”,果斷祭出了“長棍子打騎兵”的戰術。這群連盔甲都沒有,穿得破衣爛衫的起義軍,硬是抄起長棍子朝英國騎兵亂捅,竟把這“三百大軍”殺得稀里嘩啦,打出一場堪稱戰爭電影史經典的“神作”。

古代戰爭為什麼騎兵很厲害,對付騎兵,不是一根長棍子的事嗎

如此“神作”,也讓不少“業餘軍事愛好者”心生疑惑:既然一根長棍子,就把不可一世的騎兵揍趴下了。這古代傳說中很厲害的騎兵,也沒什麼了不起嘛。

其實,“長棍子揍騎兵”這事兒,從理論到實踐,也確實是可行的。

不過古代的正規軍,用的都是升級版的“長棍子”——長槍。就以中國古代戰爭來說,秦始皇兵馬俑裡出土的長槍,最長就達到了六米。諸葛亮北伐時,其軍隊的木柄槍長度在四米以上,竹柄槍長度在五米以上。此後的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長槍一直是軍隊裡的標準裝備。宋軍裡的“拐突槍”“抓槍”等長槍,長度都在兩丈以上,還有了特製的“槍車”——都為對付騎兵。

古代戰爭為什麼騎兵很厲害,對付騎兵,不是一根長棍子的事嗎

那有了長槍,是不是就能對付騎兵了?要是有這麼簡單,騎兵這個兵種,早就給淘汰了。

首先,在真實的古代戰場上,騎兵絕不會像《勇敢的心》裡那麼傻。騎兵之所以恐怖,首先就因為其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面對嚴陣以待的步兵長槍方陣,稍微有腦子的騎兵部隊,也絕不會進行自殺式衝鋒。宋金戰爭史上的一則戰例就可以佐證:當時有17名金軍騎兵途徑磁州,被2000宋軍步兵圍住。只見這17名金軍騎兵果斷分成三隊:7名騎兵正面衝鋒,另外10名騎兵分成兩隊,在左右邊射箭邊衝,一下就把2000宋軍打垮。

如此場景,單看文字記載難以理解,但放在戰場上,卻是正常現象:十七名騎兵憑藉高速度,發揮兵種優勢進行進攻。

手拿長槍等武器的步兵看似人多傢伙硬,可既缺乏訓練又沒有速度優勢,等於是站在原地白白捱打,當然被打到崩潰。

如果把《勇敢的心》裡那支“拿大木棍”的蘇格蘭起義軍“搬運”到磁州,面對這十七名騎兵戰術嫻熟的金兵,相信就算有“主角光環”加持,一場慘案也是可以想……

小規模的衝突尚且如此,放在大兵團作戰裡,勝敗更不是“一根大木棍”的事兒。南宋年間的“端平入洛”之戰:裝備精良且戰鬥力強大的南宋步兵軍團,在洛河背水列陣,迎戰蒙古騎兵。雖然宋軍將士頑強拼殺,多次擊退蒙古騎兵的衝鋒,還繳獲了大量蒙古軍裝備。可宋軍已經斷糧多日,不得不在缺少騎兵的情況下冒險突圍。結果蒙古騎兵抓住戰機,趁宋軍步兵突圍時派騎兵尾隨騎射,數萬宋軍撤回本土的,竟只有三百人。

古代戰爭為什麼騎兵很厲害,對付騎兵,不是一根長棍子的事嗎

其次,就算騎兵“講講武德”,如“手拿大長棍”的步兵期望的那樣,只是面對面衝鋒。大多數情況下,步兵手裡的棍子再長,依然還是擋不住對手。

中國古代騎兵的集團衝鋒有多恐怖?比如魏晉南北朝的騎兵,重騎兵往往身披兩當鎧,馬匹也披上鎧甲,在正面排成橫隊衝鋒,另有騎兵在側翼夾擊。“手拿長棍”的步兵,面對這樣的劇烈衝擊,基本頂不住。而明末軍事家熊廷弼,也描述了明代八旗騎兵衝鋒時的景象:清軍的先頭騎兵,往往一人兩馬,穿著重甲向前衝擊,就憑這簡單戰術,不知沖垮了多少明軍軍陣——對付這樣的騎兵,哪裡是“一根長棍子的事兒”?

所以,中國古代歷朝歷代,想要戰勝有騎兵優勢的對手,一要強調陣型,不同的兵種,必須要按照武器和戰術特點形成配合。就以唐朝軍隊來說,以《太白陰經》記載,一支萬人規模的唐軍,除了要裝備上萬條長槍外,還要人手一張弓,配備大量的弩箭。作戰時弩手、槍手、刀手、騎兵形成配合,殲滅敵方騎兵的有生力量。

第二,就是一支部隊必須要有機動力,即使在缺少騎兵且裝備大量長槍的宋代,想要打贏對周邊遼、西夏、金等強敵的殲滅戰,既要發揮弩手、步兵、弓手等多兵種優勢,也同樣需要騎兵在關鍵時刻給對手致命一擊。比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宋遼戰爭裡的雁門關之戰,面對遼國十萬鐵騎的囂張氣焰,宋軍主將楊業就利用雁門關地形部署,步兵據險死守,遏制遼軍攻勢,他親率數百騎兵從背後夾擊,結果一仗擊垮遼軍,打出“楊家將”的威名。

到了冷熱兵器混合的明清年間,在面對敵方強大騎兵時,想要實現勝利,更要依靠多兵種嚴格的戰術紀律。明代俞大猷就憑著戰車、騎兵、步兵配合的戰術,以三千兵力擊敗上萬韃靼騎兵。明代大英雄戚繼光更制定了極度細緻的作戰:裝備火炮、火槍、火箭、長槍的明軍,在地方騎兵距己六十步時不許亂開火,而當敵人開始接近時,則按照“天鵝聲”的號令依次進攻,當敵人被火器打擊後,再派兵出擊,一舉擊垮敵人。

憑著這類戰術,戚繼光一度打得韃靼部落叩關求投降,曾經戰火連天的薊鎮地區也獲得了長期和平。而在清代中前期,清軍以鳥槍、火炮、步騎兵輪番衝擊的戰術,也多次重創了準噶爾騎兵,捍衛了西北的和平。

古代戰爭為什麼騎兵很厲害,對付騎兵,不是一根長棍子的事嗎

但是同樣要說的是,再好的戰術,再完美的戰術紀律,上還要依靠日常苦練。一支紀律敗壞的部隊,不管有多麼好的戰術,也照樣執行不起來。比如擁有多種火器和優秀戰術的明軍,為什麼明末時卻被清軍八旗反覆吊打?說個薩爾滸戰前的細節就知道:那些參戰的明軍,日常戰術訓練只是“襲其形似”,也就是擺擺樣子。這種日常擺樣子糊弄事的隊伍,上了戰場自然抓瞎。

而到了一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腐化已久的清軍八旗,同樣成了“擺樣子”的典型。以清代名將烏蘭泰的嘆息說,當時清朝的駐防八旗,連刀矛弓箭都不怎麼練,射箭十發中五就不錯。到了太平軍北伐的戰役裡,清軍的八旗馬隊被太平軍一個衝鋒,然後就是“轟然潰散”。這樣的軍隊不吹不黑說,真是“一根棍子就搞定”。

“騎兵怎麼打”的技術問題,見證的,

恰是

不同朝代的興衰。

參考資料:《中國曆代軍事裝備》《中國曆代軍事思想》《中國曆代軍事制度》《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